第1章 太陽家族軼事(1)(1 / 2)

根本沒有水的水星

在人的眼睛可以直接看到的行星中,水星是最小的一顆行星。在古代,我們的先人認為在群星中“穿來插去”的5顆亮星,是負有特殊使命的“星官”,並且按照“五行”的自然觀,給這5顆星星起了“金、木、水、火、土”的名字。

水星表麵

我們的祖先想象,水星是主宰世界的水神的住地。水神們從水星上,源源不斷地把水送到人間,又把人間的水收回到水星。

現代的天文觀測,打破了古代的神話和夢想,它告訴我們,水星的質量和體積差不多都正好是地球的5%。它與太陽的距離是日地距離的40%左右。也就是說,太陽光到達地球需要8分多鍾,而太陽光到達水星僅需要約3分鍾。

水星自轉一周的時間,相當於地球的將近59天。距離太陽那麼近,自轉得如此慢,使得水星的表麵白晝時溫度高達350℃,人類觀測到的水星表麵最熱溫度達到415℃以上。白晝的高溫,使得任何液體都會揮發為氣體,而氣體又會在高溫下逃離水星那本來就很弱的引力場。但到了晚上,溫度又急劇降低到-170℃。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水星上不僅沒有水,連大氣也微乎其微。據美國的“海員10”號宇宙探測器3次飛臨靠近水星的軌道發回的2000多幅照片資料分析,水星上僅有極其微量的氦存在。水星的比重卻比地球大許多,理論計算結果,其密度約為5.45克/厘米3。

這表明,在水星上,鐵元素和比較重的矽酸鹽類的礦物比地球和月球都多。初步估計,水星的巨大的內核的半徑,約為其總半徑(平均約2440千米)的四分之三,而且其中含有大量的鐵元素。水星的岩石圈的厚度約為600千米。

水星局部

觀測資料表明,這顆完全沒有大氣保護的星球是“多災多難”的。它的岩石圈直接被宇宙中飛來的散碎天體所撞擊。從前麵的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星的表麵布滿了外來天體的衝擊坑。由於沒有大氣層的流體作用(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絲的風),每次撞擊留下的“環形坑”,以及其周圍的散碎堆積物,都清晰可辨(“海員10”號拍攝的照片,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分辨率小於1千米)。老的衝擊坑上疊加著新的衝擊坑的景象隨處可見。

也就是說,在地球上我們看見的“流星雨”,每次都有數以千萬計的天體碎片飛向地球,然後它們在和地球大氣層的摩擦中發出光和熱,燒毀在大氣層中。極少的一部分降落到地表,就是隕石。而對於水星,則所有的這種天體碎片,都直接撞擊在其固體表麵上,並且留下永久的“痕跡”。在這一點上,水星和月球有很大的相似性。

耐人尋味的是,1999年中期,在分析1998年所拍攝到的月球照片時,美國航天局和紐約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驚奇地發現,月球的兩極地區的深深的撞擊坑中,非常有可能存在著數量可觀的冰。美國航天局已經決定,在1999年內,向月球發射“探測器”,在月球的兩極地區選定的位置“硬著陸”以便一探究竟。

因此,我們有理由問:水星上真的一滴水也沒有嗎?

這個問題,要等21世紀的天文學家們來回答了。

最讓天文學家失望的行星

科學家的知識越是豐富,就越是感到人類的孤獨。因此,探索地外生命就成為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的熱切追求。在這個過程中,最使科學家失望的,莫過於金星了。

金星是北半球的人們所能夠看到的最明亮的星星,有時它在清晨最後一個淡入漸次發亮的天幕,有時它又第一個閃現在暮色初降的西方天際。中國古代的人們給它起了兩個名字:啟明星和長庚星。文學家則根據它的格外明亮和在天空中“忙忙碌碌、來去匆匆”的形象,塑造了太白金星——一位慈眉善目、精力旺盛,在天上人間往來,充當“調停人”的一位神仙。在《西遊記》中,太白金星的形象,更是被刻畫得出神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