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號”此行的主要任務是運送和安裝“和諧”節點艙,以便日後歐洲及日本的“哥倫布”和“希望”號實驗艙能夠與國際空間站進行對接,為空間站實驗艙的發射做好前期準備。這是自2001年以來安裝的首個新艙,對於國際空間站的擴大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最新的航天飛機——“奮進”號
“奮進”號航天飛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肯尼迪航天中心”旗下第五架實際執行太空飛行任務的也是最新的一架航天飛機。
最新的航天飛機——“奮進”號“奮進”號是由美國宇航局於1991年建造,用來替代1986年在爆炸中被毀壞的“挑戰者”號,高36.6米,寬23.4米,重71噸,造價超過20億美元。
“奮進”號的首次飛行是在1992年5月7日(STS—49號任務),負責執行的任務中有不小比例是作為國際太空站計劃的支援。
正式編號繞地機載具105號的“奮進”號是美國一係列航天飛機之中首架以公開征名競賽的方式由美國的中小學生決定命名的航天飛機,並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總統在1989年時正式宣布其命名。如同美國曆架航天飛機的命名原則,“奮進”號的名字也是源自一艘早年的研究調查船。著名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在1768年第一次遠征時所搭乘的一艘368噸等級的三桅帆船“奮進”號,當時是它造成下水後首次出航,由於是一艘英國籍的船隻,這也解釋了為何“奮進”號的名字是用英式英文的“Endeavour”而非美式英文“Endeavor”拚法。
從某個角度來說,“奮進”號是一艘“拚裝航天飛機”,它是以“發現”號和“亞特蘭蒂斯”號的建造合約中一批同時生產的備用結構零件為基礎,額外組裝出來以便取代“挑戰者”號意外墜毀後留下來的任務空缺。不過,這樣的拚裝法並不代表“奮進”號的表現就會遜色一截,事實上因為是最後才開始建造,“奮進”號在建造過程中汲取了許多前輩們的教訓,擁有更多新開發的硬件裝備。而大部分新一代的航天飛機儀器設備都是在“奮進”號上率先采用之後,才在稍後趁著停飛維修的期間,改裝追加到其他幾架航天飛機上。
“奮進”號曾在1996年於加州棕櫚穀進行過8個月長的繞地機維修停飛期,在這段期間航天飛機上改裝了要能與國際太空站進行接駁用的外部空氣鎖,以便在太空站於1997年開始建造後,與太空站聯結負責其所需的補給運輸任務。
美國東部時間2009年7月15日18時3分(北京時間16日6時3分),此前已5次推遲發射的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從佛羅裏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升空,飛赴國際空間站。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電視直播畫麵顯示,“奮進”號升空2分5秒之後,2個固體火箭助推器與航天飛機的外部燃料箱順利分離,飛行8分半鍾之後,火箭發動機按規程開始關閉。固體火箭助推器在分離後向大西洋方向墜落,美航天局將利用回收船將它們回收。
“奮進”號宇航員在為期16天的任務期內進行5次太空行走,完成實驗平台的安裝工作,並給空間站外的太陽能電池板更換電池。此外,美國宇航員蒂姆·科普拉還將接替日本宇航員若田光一加入國際空間站長期考察組,後者將隨“奮進”號返回地球。
前蘇聯的“暴風雪”號
“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計劃是前蘇聯時代為了與美國進行太空軍備競賽所發展的航天飛機計劃,在前蘇聯瓦解後不久此計劃也宣告正式終結,殘存的設備歸屬給“蘇聯時代太空中心”所在地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擁有。“暴風雪”計劃中共有5架航前蘇聯的“暴風雪”號天飛機實際上已開始建造,但是隻有第一架的“暴風雪”號真正被完成並且順利發射升空與回收,而包括二號機“小鳥”號在內的其他幾架航天飛機全都是以未完成的姿態停止建造。
1988年11月15日,前蘇聯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首次發射升空,47分鍾後進入距地麵250千米的圓形軌道。它繞地球飛行2圈,在太空遨遊3小時後,按預定計劃於9時25分安全返航,準確降落在離發射點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無人駕駛的試驗飛行。
“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大小與普通大型客機相差無幾,外形同美國航天飛機相仿,機翼呈三角形。機長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機身直徑5.6米,起飛重量105噸,返回後著陸重量為82噸。它有一個長18.3米、直徑4.7米的大型貨艙,能把30噸貨物送上近地軌道,將20噸貨物運回地麵。頭部有一容積70立方米的乘員座艙,可乘10人,設計飛行壽命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