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太空上的奇妙實驗(1)(2 / 3)

失重對生物節律的影響很明顯,1990年12月2日,日本航天員將6隻2~3厘米長的雨蛙帶上航天飛機。這種雨蛙背綠腹白,體側有黑斑,趾的末端有吸盤,趾間有蹼,因而它們在太空失重狀態下能平穩行走,跳動自如,既能向前跳,又能向後跳,但很少吃東西。1991年6月,美國航天員將2478隻水母帶上航天飛機,研究水母的生活和動物的定向能力,水母在太空很活躍,不停地搏動身體,但行為異常,在水中不停地轉圓圈。1992年9月,美國航天員將12枚已受精的青蛙卵帶上航天飛機,結果孵化出7隻蝌蚪。這些小蝌蚪行為很怪,在水麵上竄來竄去,飛快地轉圈遊動,不停地搖動尾巴或前後翻滾。蘇聯航天員在“和平”號空間站進行孵化鵪鶉蛋的試驗,鵪鶉孵化出來後,不能抓住鐵籠的鐵絲,在籠內擠成一團,最後因營養不良而死亡。

太空生物——水熊但失重環境對動物的習性和感覺器官卻無影響。前蘇聯航天員將兩隻猴子帶到“宇宙1887”號生物衛星上,在經過13個晝夜飛行後對它們進行觀察,發現猴子能很好地保持原有的習性和掌握原有的技能,感覺器官也沒有受到不可逆的影響。

1990年12月,俄羅斯科學家在“和平”號空間站試種過一批小麥,但結果並不理想,生長期遠遠超過地球上的生長期,隻生長卻沒有收獲。後來在1996年12月,俄羅斯和美國科學家合作成功地在“和平”號空間站的暖棚裏培育並收獲了第一批太空小麥。這塊麥田隻有900平方厘米,收割了150多穗。這批墨西哥矮小型雜交小麥從播種到成熟隻有97天。這證明生物在太空站內是可以生長發育的,為人類未來在星際旅行時解決食品問題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1984年,前蘇聯曾在仿造太空飛行條件的裝置內,放入人工土壤。這種人工土壤是兩種塑料的混合物,很像沙土,其中含有15種養分。在這種人工土壤中栽培植物,植物的生長周期大大縮短,產量明顯提高。例如,在曾通土壤中,每平方米的麵積上70天產1千克蘿卜;而在人工土壤中,每平方米的麵積上21天就可產10千克蘿卜。這一試驗基本上解決了太空農場的土壤問題。

1992年9月,日本科學家曾進行過太空動物飼養試驗。他們將果蠅帶到太空中,其中有1/10在太空死掉了,其餘的被帶回地麵,後代在地麵上一樣生長發育。將受精的青鱒魚卵帶往太空,魚卵照常孵化。為了能在太空養雞,莫斯科航空學院的學生成功地設計製造了太空孵化器和飼養裝置,並已收獲了200隻成年雞。人們正在進一步為在太空能飼養鳥類、哺乳動物進行試驗,以期在21世紀在太空中出現一個植物茂盛、鳥語花香的新世界。

太空失重下人的睡眠情況

由於失重,人的方向感喪失了,所以不管人體是橫還是豎,是正還是倒,都可以飄浮著在空中睡眠。 但是,為了安全應該睡在有防火等功能的固定著的睡袋中。另外,為了提高睡眠質量,獲得與在地麵上睡眠相同的感受,還要給睡袋充氣,或用繃帶綁緊,使它向人體施加一定的壓力,以模擬地球重力;帶上眼罩,不讓航天器上快速交替的晝夜節奏影響睡眠;帶上耳塞,不讓儀器設備和靜電產生的噪聲幹擾睡眠。

太空機器人活躍太空

顧名思義,“太空機器人”可理解為活躍在地球之外太空中的機器人。最早的太空機器人當首推美國於1967年4月17日發射的“勘測者3”號。這個重達280千克的機器人根本不具備人的外形特征,它可在地球科學家的指揮下,在月麵“識海”地區蹣跚而行,並用“鐵臂鋼手”在這亙古荒漠上掘了3個洞穴,開出一條小溝(長10多米、深02米),挖取了若幹科學家們感興趣的月岩和月土進行化驗、分析,並把珍貴的資料及時發回了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