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探測神秘太空(5)(1 / 2)

美國宇航局最近宣布,將於2011年8月發射一個新的木星探測器“朱諾”,來展開對木星的深入探測。

預計到2016年,“朱諾”將飛抵繞木星運行的軌道上。它每年大約可繞木星運轉32圈,通過它的探測,科學家希望了解木星這顆巨行星的形成、進化和結構等。

木星的衛星

木星已確認的衛星有13個。其中木衛1、木衛2、木衛3、木衛4是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在1610年用自製的望遠鏡發現的,這四個衛星後被稱為伽利略衛星。木星的13個衛星分成三群。其中最靠近木星的一群——木衛五和四個伽利略衛星的軌道偏心率都非常小,軌道麵和木星赤道麵的交角也都很小,它們都在木星的赤道麵上沿圓形軌道運動屬於規則衛星。其他衛星屬於不規則衛星,但又可分為兩群。離木星稍遠的一群衛星為一群,有木衛13、木衛6、木衛10、木衛7。離木星最遠的一群有:木衛12、木衛11、木衛8、木衛9。

對彗星的研究和探測

太陽係裏的彗星,大部分在遠離太陽的極其寒冷的地方出沒。彗星上保存著太陽係形成早期的最原始的物質,展開的“星塵”號探測器

可是,彗星究竟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我們對此隻有猜測而不能定論。

由於有著與眾不同的奇特外形,彗星自古以來吸引著天文學家和公眾的注意。從古人對彗星的極度恐懼,到300多年前天文學家正確認識彗星的本質,直至2005年人類用空間探測器首次對彗星主動實施撞擊,經曆了幾千年的漫長時光,其間許多科學家,甚至天文愛好者和普通人為之付出了辛勤的勞動,體現了人類智慧的力量和堅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古人因缺乏科學常識,對於彗星為什麼會偶爾出現,形狀又如此奇特且變化無常,可謂是一無所知,於是,常把彗星看成是神秘可怕的天象和不祥之物,甚至認為彗星乃天神派來之使者,是災難來臨之先兆,並因此而恐慌不已。

在西方,著名學者亞裏士多德曾認為,彗星不是天體,而隻是一種大氣現象。這種觀念曾在歐洲長期流行。也許正是受這種錯誤觀點的影響,長時間內歐洲人對彗星的位置和運動狀況沒有留下任何有價值的記載。1577年出現了一顆大彗星,丹麥天文學家第穀首次試圖通過實測的方法來確定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這可算是對彗星進行科學探索的嚐試。由於觀測條件的限製,第穀沒能測出彗星的距離,但他已正確判斷出彗星在空間運動,並斷言它離地球的距離至少比月球遠6倍,而且它應該是一種天體,而不可能是大氣現象,更不是什麼怪物。嗣後,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經過長期的觀測和研究,同樣認定彗星不是大氣現象。當時一些天文學家推測,彗星的運動軌道有可能是封閉的,因而同一顆彗星可能多次運動到地球附近而為人們所看到。從此,歐洲人開始注意測定彗星的精確位置。

1680年有一顆彗星出現,當時萬有引力定律已經問世。牛頓根據觀測資料,正確算出了彗星繞太陽運動的軌道。1682年又出現了一顆彗星,英國天文學家哈雷與牛頓合作,對彗星軌道進行了計算。哈雷可算是第一個全力從事彗星軌道計算的天文學家,他根據史書記載的觀測資料,計算了1337年到1698年間所觀測到的24顆彗星的軌道,並把這些軌道進行仔細的比較。哈雷發現,1682年出現的彗星的軌道與1531年和1607年彗星的軌道非常相似,於是他大膽推斷,這三次彗星的出現是同一顆彗星的三次回歸,回歸周期為75~76年,由此他預言,該彗星將在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度出現。哈雷未能親眼驗證他的預言就與世長辭了。1758年聖誕之夜,這顆彗星果然如期而至,使哈雷的科學預言得到了證實。為了紀念哈雷,這顆彗星被命名為哈雷彗星。哈雷彗星周期性回歸的確認,充分說明了彗星是太陽係內天體,它們繞太陽公轉,可以根據萬有引力定律預報它們回歸的日期、亮度和位置。當1835年哈雷彗星再次出現時,人們已是懷著好奇心,而不是恐懼心理爭相觀看這顆大彗星了。

哈雷彗星最近一次回歸是在1986年,遺憾的是,彗星在遠離地球的地方度過了它最光輝的時刻,而當4月10日到達近地點時卻已經很暗了,令業餘愛好者們大失所望。不過專業觀測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懈怠,天文學家動用了各種地麵觀測設備,並且首次發射專用的喬托號探測器對彗星進行了近距離觀測,取得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哈雷彗星將在2061年再度回歸,到那時人類的科學技術必將大大超過目前的水平,也許屆時宇航員和科學家們將搭乘飛船對彗星作實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