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艙
軌道艙也稱留軌艙,就是宇宙飛船在運行軌道上的艙,是航天員在軌道上的工作和休息的場所,裏麵裝有各種實驗儀器和設備,可實行對地觀測,其兩側裝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陽能電池翼、太陽敏感器和各種天線以及各種對接結構,用來把太陽能轉換為飛船的能源、與地麵進行通訊等。
載人科學衛星——空間站
空間站是一種大型載人科學衛星。人在空間站裏可以居住、生活和進行各種科學實驗。在這種空間站上裝上巨型望遠鏡,就成為空間天文台。空間站也是一個無菌、無汙染的特殊實驗室。特別是在空間軌道上存在著真空失重等條件,可以進行一些在地麵上不能進行的科學實驗,還可以進行一些特殊產品的製造,進行各種無重力條件下的生物實驗等。
“和平”號空間站1973年5月14口,美國第一個空間站發射進入地球軌道。先後有3批共9名宇航員登上“天空實驗室”進行生物、航天醫學、太陽物理、天文觀測、對地觀測和工程技術試驗,拍攝了約1000萬平方千米地球表麵的照片共4萬多張。創造了宇航員在太空停留84天的紀錄。
1986年2月20日,前蘇聯發射了它的第8個空間站——一種新型的“和平”號空間站。它有6個接口,可以同時停靠6艘宇宙飛船。
站內設有專用乘員倉,裏麵有小桌一張和一把椅子,用來寫宇航日記,還可以放文件。還安裝有腳踏裝置進行體育鍛煉:騎自行車記錄器,或在“跑道”上奔跑。室溫高達28攝氏度,宇航員在業餘時間可以聊天、聽音樂、看錄像。最使他們激動的是每周一次與地球上親人的通話。
1988年9月19日,美國與歐洲9個國家及日本、加拿大達成協議,決定共同參加建造一個大型軌道空間站,使其規模更加龐大、更加複雜、完整,並真正成為一個自由的宇宙基地。這項計劃從1996年開始,1998年完成。
空間試驗基地——太空實驗室
人們早就幻想,在宇宙空間建立永久性的居住村,讓地球上的人長期在那裏生活、工作,並作為到其他星球旅行的中轉站。20世紀70年代,宇宙飛船圍繞地球做太空旅行和登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麵以後,建立宇宙空間站的目標就近在咫尺了。前蘇聯最先邁出了這一步。
1971年4月19日,世界上第一個長期圍繞地球運轉的人造天體——軌道空間站,從前蘇聯拜科努爾宇航中心發射升空,它取名“禮炮”號,其意思可能就是人類進入太空長期生活和工作的開張典禮吧。“禮炮”號軌道空間站的近地點為200千米,遠地點為222千米,相當接近於一個圓形軌道,這個近圓形軌道與地球赤道麵的夾角為516度。“禮炮”號軌道空間站實際是一個天空實驗室,裏邊很寬闊,分成幾個部分,可以同時進行幾種科學實驗工作。它與宇宙飛船“聯盟”號對接後,總重量為256噸。
1971年4月23日,前蘇聯發射了“聯盟10”號宇宙飛船,宇航員沙塔洛夫、葉利謝耶夫和魯卡維什尼科夫乘“聯盟10”號飛船,跟隨“禮炮”號軌道空間站,在太空飛行了5個小時,並同禮炮號對接,然後就按預先規定的地區返回地麵安全著陸,很多人都猜想,這次飛行沒有完成任務,失敗了。1971年6月6日,前蘇聯又發射了“聯盟11”號飛船,宇航員是冬布羅夫斯基、沃爾科夫和帕察耶夫。一晝夜後,完成會合、對接程序,宇宙飛船乘員組進入空間站,宇航員在空間站逗留23晝夜,完成了大量而複雜的綜合科技實驗和研究任務。6月30日,“聯盟11”號宇宙飛船和“禮炮”號軌道空間站分開,返回地球時,由於回收艙漏氣,3名宇航員全部死亡。10月11日,按地麵指令“禮炮”號軌道空間站進行製動,進入稠密大氣層後隕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