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麵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麵晝夜的溫差很大。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攝氏度;夜晚,溫度可降低到零下183攝氏度。這些數值隻表示月球表麵的溫度。用射電觀測可以測定月麵土壤中的溫度,這種測量表明,月麵土壤中較深處的溫度很少變化,這正是由於月麵物質導熱率低造成的。
月球這個熾熱的星球形成以後,當月球慢慢冷卻,月球表麵就形成了一個整體的殼,當這個殼體固定下來,殼體內的岩漿會慢慢冷卻收縮,慢慢殼內的岩漿就會和殼體脫離,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部就會形成很大的空間,岩漿在殼體內部會自然形成一個球體。由於物體的萬有引力,球體的一側沒能和殼體脫離,這樣月球就形成一個偏心的球體,隨著月球的重心偏離一側,月球發生快慢自轉,快慢轉變的能量被月球內部流動的岩漿摩擦吸收,慢慢月球就形成月球的一麵朝向地球。
環形山
環形山,希臘文的意思是“碗”,通常指碗狀凹坑結構的坑。月球表麵布滿大大小小圓形凹坑,稱為“月坑”,大多數月坑的周圍環繞著高出月麵的環形山。環形山是月球上麵最顯著的特征,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麵。環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千米。環形山大小不一,直徑相差懸殊。
繞日運行的哈雷彗星
太陽係中的彗星很多,但像哈雷彗星這樣有名的周期彗星卻不多。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有著一顆明亮的大彗星出現的記載,根據後來天文學家計算,這就是哈雷彗星的最早記載,到1910年,我國已有31次關於這顆彗星的記錄了。17世紀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根據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在1682年出現的一顆彗星的軌道,並預言這顆彗星將於1759年再度出現,結果它果然於1759年3月13日再次光臨,為紀念哈雷,人們將這顆彗星命名為哈雷彗星。這是第一顆被人類計算出周期的彗星,它以76年為周期繞日運行。
20世紀初,天文學家計算出哈雷彗星於1910年將再度接近地球,並且要和地球相碰。當時有些人驚恐萬狀,認為世界的末日即將來臨。1910年5月19日,哈雷彗星的確經過地球的軌道,它那長達幾千萬千米的尾巴和地球相碰了,但地球上的人類卻沒有任何危險。其原因是它的質量很小,僅是地球的6億分之一,對地球的引力很微弱,不會改變地球的軌道。而且它的彗尾極其稀薄,密度隻有地球表麵空氣密度的10億億分之一,即使彗尾掃過地球,人們也不會感覺到。
繞日公轉的行星類天體
目前太陽係中總共才發現了八顆大行星,可是,它們的小弟弟卻有成千上萬,人們稱它們為小行星。
小行星和月亮小行星繞日公轉,屬於行星類天體。它們大多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沿著橢圓形軌道繞太陽旋轉,形成了一個環狀小行星帶。現在已經掌握運行軌道,編號命名的小行星,已有3000多顆,巡天觀測估計,小行星總數在50萬顆以上。最大的小行星的直徑僅相當於月球直徑的1/5。其餘的一般在50~70千米以下,小的隻有200米。研究小行星帶,對探討太陽係、行星演化和地球科學都有重要的意義。
不僅大行星擁有衛星,本身質量、體積很小的小行星也擁有衛星。1978年6月7日,第582號小行星——大力神星有一次難得的掩恒星的機會。天文學家觀測掩星現象時,發現恒星周圍似乎存在著另一顆小得多的天體,後來證實它就是大力神的衛星,直徑隻有486千米。除此以外,1978年12月11日,再次發現第18號小行星——梅菠蔓星電有顆衛星,直徑隻有37千米。有跡象表明,第6、第9、第129號等小行星周圍似乎也有衛星在繞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