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臨終時發表了一部具有曆史意義的著作——《天體運行論》,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說”理論。這個理論體係認為,太陽是行星係統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繞太陽旋轉。地球也是一顆行星,它一麵像陀螺一樣自轉,一麵又和其他行星一樣圍繞太陽轉動。
日心說把宇宙的中心從地球挪向太陽,這看上去似乎很簡單,實際上卻是一項非凡的創舉。哥白尼依據大量精確的觀測材料,運用當時正在發展中的三角學的成就,分析了行星、太陽、地球之間的關係,計算了行星軌道的相對大小和傾角等,“安排”出一個比較和諧而有秩序的太陽係。這比起已經加到80餘個圈的地心說,不僅在結構上優美和諧得多,而且計算簡單。更重要的是,哥白尼的計算與實際觀測資料能更好地吻合。因此,日心說最終代替了地心說。
在中世紀的歐洲,托勒密的地心說一直占著統治地位。因為地心說符合神權統治理論的需要,它與基督教會所渲染的“上帝創造了人,並把人置於宇宙中心”的說法不謀而合。如果有誰懷疑地心說,那就是褻瀆神靈,大逆不道,要受到嚴厲製裁。日心說把地球從宇宙中心驅逐出去,顯然違背了基督教義,為教會勢力所不容。為了捍衛這一學說,不少仁人誌士與黑暗的神權統治勢力進行了前仆後繼的鬥爭,付出了血的代價。意大利思想家布魯諾,為了維護日心說,最終被教會用火活活燒死;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也因為支持日心說而被宗教法庭判處終身監禁;開普勒、牛頓等自然科學家,都為這場鬥爭作出過重要貢獻。
日心說的錯誤觀點
(1)太陽並非宇宙的中心,而是太陽係的中心。
(2)地球並非是引力的中心。
(3)天空中看到的任何運動,不全是地球運動引起的。
(4)地球和其他行星的運行軌道是橢圓而不是圓,不做圓周運動。“大爆炸學說”
1929年,天文學家哈勃公布了一個震驚科學界的發現,這個發現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這樣的結論:所有的河外星係都在離我們遠去,即宇宙在高速地膨脹著。這一發現促使一些天文學家想到:既然宇宙在膨脹,那麼就可能有一個膨脹的起點。天文學家勒梅特認為,現在的宇宙是由一個“原始原子”爆炸而成的,這是大爆炸說的前身。美國天文學家伽莫夫接受並發展了勒梅特的思想,於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學說。
伽莫夫認為,宇宙最初是一個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的由最基本粒子組成的“原始火球”。根據現代物理學,這個火球必定迅速膨脹,它的演化過程好像一次巨大的爆發。由於迅速膨脹,宇宙密度和溫度不斷降低,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化學元素(原子核),然後形成由原子、分子構成的氣體物質。氣體物質又逐漸凝聚成星雲,最後從星雲中逐漸產生各種天體,成為現在的宇宙。
這種學說一般人聽起來非常離奇,不可思議。在科學界,也由於這個學說缺乏有力的觀測證據,因而在它剛剛問世時,並未予以普遍的響應。
到了1965年,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使大爆炸說重見天日。原來,大爆炸說曾預言宇宙中還應該到處存在著“原始火球”的“餘熱”,這種餘熱應表現為一種四麵八方都有的背景輻射。特別令人驚奇的是,伽莫夫預言的“餘熱”溫度竟恰好與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相當。另一方麵,由於有關的天文學基本數據已被改進,因此根據這個數據推算出來的宇宙膨脹年齡,已從原來的50億年增到100億~200億年,這個年齡與天體演化研究中所發現的最老的天體年齡是吻合的。由於大爆炸說比其他宇宙學說能夠更多、更好地解釋宇宙觀測事實,因此愈來愈顯示出它的生命力。
現在,大多數天文學家都接受了大爆炸說的基本思想,不少過去不能解釋的問題正在逐步解決,它是最有影響、最有希望的一種宇宙學說。
宇宙背景輻射
宇宙背景輻射又稱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也稱3開背景輻射,是指來自宇宙空間背景上的各向同性的微波輻射。頻率屬於微波範圍。宇宙爆炸學說認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大約產生於大爆炸後的30萬年。宇宙大爆炸初期,溫度是極高的,之後慢慢降溫,到現在(150億年以上)大約還殘留著3開左右的熱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