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平衡的破壞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麵的因素,一個是自然因素,包括火山、地震、海嘯、泥石流、雷擊、火燒等。這些因素都可能使生態係統在短期內遭到破壞,甚至毀滅。另一個就是來自人為的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麵:(1)破壞植被:人類毀滅某個係統的森林、草原及其他植被,這個係統的生態平衡就不複存在了。據科學家估計,每消滅一種植物,將有20~30種動植物隨之滅亡。(2)毀滅物種:生態係統內,生物種類和數量是要保持相對穩定的,這種穩定一旦喪失,整個係統便失去了平衡。生物之間是通過食物鏈維係著協調關係,控製著物種的數量和比例關係。如果人類破壞了這種協調和比例關係,使某些物種消亡或者減少,那麼就會帶來危害。例如:大量施用農藥的結果,往往使害蟲天敵的種類和數量大大減少,從而帶來害蟲的再度猖獗;大量捕殺以鼠類為食的肉食動物的結果,則帶來鼠害的日益嚴重。生態學家告訴人們,生態係統內的生物種屬愈簡單,其穩定性就愈脆弱,因此,它的平衡性就愈易被打破。(3)環境汙染:人們把大量的垃圾和有毒物質直接排到生態係統後,便直接擾亂了生態係統的平衡。(4)建造某些大型工程:當人們不顧及某一係統的內在聯係,而盲目地在這個係統內建造某些大型工程,就會使這個係統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著名的阿斯旺大壩是橫跨在尼羅河上的巨大建築,它是埃及人民用了10年的時間,花費10億多美元而建起來的。大壩長32千米,全部用石塊堆砌,呈弧形,氣勢磅礴,宛如橫跨在尼羅河上的巨大彩虹。高壩南端是被稱為納賽爾湖的巨大水庫,水庫浩浩蕩蕩,麵積達5000平方千米。曾經一度和著名的金字塔一起,被視為埃及人的驕傲。的確,它的建成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比如它防止了洪水和幹旱,它增加了埃及的發電量,它繁榮了尼羅河上的航運業。
然而,由於建壩伊始就忽視了尼羅河流域的生態平衡,很快就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惡果。尼羅河肥沃的淤泥再也到不了下遊,農業需要的化肥量增加。近海海水肥力下降,致使埃及每年少捕18萬噸魚,蝦的產量也受到了嚴重影響。血吸蟲和瘧蚊增加,嚴重地損害了人民的健康。
經過各種綜合指標的評估,聯合國環境會議認為,阿斯旺大壩從結果上來說是一項失敗的工程。
懂得了這些知識後,我們絕不會再去做那些破壞生態平衡的傻事了。
人口問題
盧梭有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時不在枷鎖之中。”當今,世界人口急劇增長給生態環境造成的超負荷壓力,正是從反麵證實了這句名言的哲理性。
地球上到底能容納多少人?這是人口與環境關係的一個基礎問題。由於地球的環境和自然資源對人的負載力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人口不能無限量地增長。但是,在對待人口極限的問題上,各國專家看法各異。
樂觀派認為,地球能維持的人口可達500億。理由是:地球上還有大量的資源尚未開發,而且隨著科技進步,還可以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擴大和提高利用資源和開發資源的能力。悲觀派認為,當前世界人口已經過剩,如進一步增長,後果不堪設想。人口繼續增長必將使地球生態係統惡化,資源消耗過大以至枯竭。中間派的估計是,地球極限容量大約為100億左右。
聯合國20世紀70年代的一項專題報告認為:地球維持的人口合理限度是110億或者略多些。人類進入現代後,人口的增長是按指數規律增長。可能你還不大明白什麼叫指數增長,下麵的古老傳說有助於說明指數增長和算術增長的差異。
從前有一個聰明的公民送給國王一副漂亮的國際象棋,國王高興地問怎樣才能酬謝他,這個公民反過來要求國王在他的棋盤上的第一塊方格放1粒麥子,第二塊方格放2粒麥子,第三塊方格放4粒麥子,第四塊方格放8粒等等,即每塊方格上的麥粒數量要加倍。國王想這個代價很小,於是欣然答應。
第十塊方格需要512粒,第十五塊方格需要16384粒,而第四十塊方格則達5490億粒,不必說,國王在還不到第六十四塊方格時就用完了他的麥子。顯然,當國王同意這筆交易時,他所想的是較為熟悉的線性增長。
指數增長對人似乎有點欺騙性。它會悄悄地、不知不覺地產生巨大的數量。因為我們常被所熟悉的線性增長所蒙蔽,以致錯誤地認為是安全的,我們可能不會意識到人口指數增長的不幸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