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流由大西洋中的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越過赤道的北分支彙合而成。灣流流軸的平均位置比較穩定,無顯著的季節變化。灣流的表層寬度達100~150千米,灣流的流速相當大,它的強流通常僅限於75千米寬的一個窄帶裏,其表層最大流速可高達2.5米每秒。灣流的厚度一般約700~800米,而在其主體段,在水深超過4000米的深層大洋中也發現有灣流的蹤跡。灣流的流量是沿程遞增的,在佛羅裏達海峽中,流量約為3000萬立方米每秒;至哈特勒斯角附近,流量增加1倍;再往下遊1000千米處,流量竟高達約1.5億立方米每秒,相當於全世界河流流量總和的120倍,這是何等的“海洋中的大河”呀!有人還估算過,灣流每年向西北歐每千米海岸線輸送的熱量,約相當於燃燒6000萬噸煤炭所放出的熱量。
事實上,在灣流及其延續體——北大西洋暖流流經的海區,其氣溫和水汽含量較周圍海區高得多,從而對形成西北歐暖濕的海洋性氣候有著重要的作用。難怪在西北歐大陸上生長著蒼翠的混交林和針葉林,而同緯度的格陵蘭島上卻終年嚴寒,是被冰層覆蓋的冰原區。如此看來,不僅應將灣流比喻為“世界大洋中的大河”,而且還應將它視為世界級的輸送熱水的“熱力管線”。
黑潮
黑潮是指北太平洋亞熱帶總環流係統中的西部邊界流。“潮”即水流,因為黑潮的水色呈深藍,遠看似黑色,因而得名。黑潮也是世界大洋中強流之一,是僅次於灣流的世界第二大暖流,它具有流速快、流量大、流幅窄、延伸深、高溫、高鹽等特點。黑潮是北赤道暖流在菲律賓的東北方向北轉彎形成的,它越過台灣島與琉球群島的西南端進入東海,繼而沿東海大陸架前緣北上,經琉球群島與九州島之間的吐噶喇海峽流出東海,再沿日本列島流向東北。
人們通常將從台灣島東南至北緯35度處的這一段洋流稱為“黑潮”。在北緯35度附近,黑潮離岸東流,成為黑潮續流。再往東,即大約自東經160度以東,黑潮成為北太平洋暖流。
黑潮在台灣島東側,寬度約為150千米,最大流速達0.95米每秒,厚度為400~500米;在琉球群島以西,流速增快至1米每秒,寬度約為80千米,厚度為600米;在四國島以東的紀伊半島外海,表麵流速達1.5~20米每秒。黑潮及其三個分支——對馬暖流、台灣暖流和黃海暖流給東海帶來高溫、高鹽的大洋水,對東海的海水更新及海水運動等起著重要的作用。
黑潮是中國人早在公元前4世紀發現的,那時中國人曾航行到日本沿岸並發現那裏有一支強大的表麵海流,海流造成了明顯的水溫差異,這就是後來被稱為黑潮的海流及其水文特征。
海洋中的“聚寶盆”
當人們談起某種或某些寶貴礦產集中在一地時,常用“聚寶盆”這個詞來形容。海洋礦產資源有非固體礦產資源和固體礦產資源之分,前者包括石油、天然氣,後者則主要指多金屬結核、多金屬軟泥、多金屬結殼三種礦產資源類型。
海洋石油、天然氣
海底基岩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有的科學家認為,全世界具有含油氣遠景的海洋盆地麵積為7800萬平方千米,約與陸地上具有含油氣遠景的沉積盆地相當。目前,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主要集中在大陸架,然而在水深較大的大陸坡和大陸隆也擁有良好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近20年以來,世界各地共發現了1600餘個海洋油氣田,其中70多個是大型油氣田。現已開發的近海油氣田主要集中在波斯灣、墨西哥灣、西非尼日爾河三角洲、馬拉開波湖、北海、東南亞等。中國近海具有油氣遠景的沉積盆地有7個,即渤海灣盆地、南黃海盆地、東海盆地、台灣盆地、珠江口盆地、鶯哥海盆地、北部灣盆地。據計算,世界海洋石油的資源量為1350億噸,約占世界石油資源總量的45%;海洋天然氣的資源量為140萬億立方米,約占世界天然氣資源總量的50%以上。截至1992年底,世界海洋石油探明的儲量為375億噸,世界海洋天然氣探明的儲量為25.6萬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