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田誠望著趙知秋。
眼前的趙知秋,比起兩年前高了,也壯實了,那曾經的稚氣仿佛也消磨了不少,隻有目光仍然是堅定和倔強的。
真田誠想要板起臉來訓斥他一頓,又想溫言撫慰,這兩種念頭直如兩支軍隊一樣,在他心中激烈的交戰著。
自趙知秋的父親把小趙知秋托付給他後,他就一直當趙知秋是自己親生的孩子一樣看待,唯恐虧待他半點,前些年家境窘迫時,寧肯讓自己的孩子吃些虧,也不願趙知秋受委屈,為此,三個孩子還鬧過別扭。
其實自己的妻子也是過世的早,說起來兩個孩子也受了不少苦,但一來趙知秋是朋友所托,二來父母都不在了,比起自己的孩子更可憐,因此真田誠自覺應該對趙知秋更好一些。
真田誠心中歎了口氣,又望了望趙知秋,見他容貌已經和他父親有七分相似了,不由得又想起往事來。
明心止鏡流刀法精妙,在日本諸流派中算的上是出類拔萃,隻是影響麵不如柳生新陰流一類的那麼廣罷了。真田誠悟性極高,年紀輕輕刀術就已經相當了得,當年他到處挑戰,戰績著實不凡,也就養成了他不大把其他流派刀法看在眼裏的脾性。
他在北海道小鎮居住時,偶然碰到趙知秋的父親在練武,便起了比武的念頭。開始趙建國不大願意,結果真田誠成天登門,竟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架套,趙建國無奈,便和他比了一場。
趙建國武功之高,比起現在的韓文悅雲帆,恐怕還要強出不少,再者日本武術原本就發源於中國,論巧妙遠遠不及,況且趙建國內力也極是不凡,而真田誠不過是憑著多年修煉稍稍有些根基罷了,這場比武幾乎是毫無懸念,真田誠敗的心服口服。
不過明心止鏡流刀術,確實也是精妙異常,趙建國連連稱讚,句句由衷,真田誠心折對方豪氣,這番交情就這麼結了下來。
後來兩人來往更密,趙建國問起真田誠家道中落的原因,等知道後才恍然大悟,不由得對他起了敬重之心,交情便更深了幾分。
原來,真田一家正是在日本侵華戰爭是敗落下來的。
日本侵華前夕,軍方號召國內眾流派武術家前往中國挑戰,目的自然是打擊中國人的信心。中國人對於自古流傳的武術一直有一種莫名的崇拜,假如以日本功夫打敗名望不衰的中國武術,那麼對於中國人的士氣方麵,的確是一個極大的打擊。須知任何一個民族,隻要尚武,便是極難戰勝的,尤其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在先天方麵有著明顯優勢。
其時日本舉國上下受軍國主義思想左右,武術界更是如此,上至一派宗師,下到普通武士無不興高采烈,自覺到了為天皇效力的時候。
當然,其中也有少數理智的聲音。比如當時就有一個流派的宗師提出,中國武術曆史悠久,恐怕沒那麼容易擊敗;也有人說,武術交流應該是公平公正的,不應該被當做政治或者軍事上的工具,更何況中日武術頗有淵源。
可惜的是,這種理智的呼聲很快就被淹沒了,並且被激進派分子冠以大和民族的敗類、下等人等等稱號。
真田家也屬於這類人中的一員,而且處境更慘。
明心止鏡流上代宗師曾隨高杉晉作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同高杉晉作一樣,對中國抱有很強烈的好感,同時對中國武術也是極為讚服,受到這種熏陶,明心止鏡流的後人自然也抱有同樣的想法。
因此,當時的真田家宗主提出,切磋交流才是武術的主旨,以這種方式來打擊其它國家民眾的崇拜和信仰,不是一個武術家應該做的事。
這話充滿了武術家的尊嚴,同樣相當正確,但可惜的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類似真田家這樣的人非但不會得到人們的認同,甚至連能不能善終都是個問題。
軍方動員會兩天後,少數不肯服從的流派宗主,被以叛國罪拘捕,真田家也同樣無法幸免。
好在當時有人提前通知了真田家,宗主把眾人提前遣散,至於他自己,卻不能離開,原因很簡單,他離開了,就是真的叛國了。
接下來就沒什麼懸念了,真田家一路向北,終於在北海道的一個小村落落了戶,而那位宗主終於沒能堅持到戰爭結束,便死在獄中。
前麵提過,日本是一個重傳統的國家。等到戰敗後,日本重建,許多傳統的文化被重拾起來,真田家才得以複興,這卻已經是過去多少年的事了。
其實中國人和日本人交往,這侵華一事始終是心中芥蒂,趙建國知道這些之後,不由得對真田誠刮目相看,才有了後來“托孤”的事。
真田誠一直認為,憑趙建國的身手人品,在中國應該是足以幹出一番事業的,而他反倒遠來日本甘做一個種地的,這裏麵的原因讓人實在猜不透,好幾次問起,趙建國總是笑而不答,真田誠知道恐怕事涉對方隱私,因此也不再問了。
另一方麵,趙知秋竟然絲毫不會武功,這也讓真田誠大是納悶,不過略略一想,恐怕是趙建國覺得孩子年幼,還不到學武功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