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知韓文悅若論實戰經驗,起碼要多出他幾倍不止,仿佛早就預料到他的動作一般,這一躍遠比想象中為遠,輕飄飄滑出三米多距離。
孫雙慶感覺腳踢了個空,不用看也知道韓文悅用輕功避了開,第一輪比賽時韓文悅和李鵬飛那一場他正是叫好叫的最響亮的那個。無奈的是他所長是拳腳功夫,對於輕功這種玄之又玄的古董一點不懂,好在那一場之後他已經思索出對付韓文悅這類古代武術傳人的辦法,那就是以快速移動搶攻,畢竟這台子方圓也不過十來米,輕功再好也不能脫出這個範圍去。
當下孫雙慶猛然轉身,大踏步向韓文悅衝去,中路又是簡簡單單一記直拳!
詠春拳拳理中,有兩條極易明白,那就是中線攻防和短距精簡。
中線攻防指的是無論攻擊還是防守,都以對方的身體正中直線為準,物求嚴守這條直線。而短距精簡是指無論攻擊還是防禦,都以最短距離和最簡單的動作為主。可以說,這種拳理,正是現代技擊的標準理論。
韓文悅見識廣博,哪兒會讓他如願。心知剛才以太極雲手防了一招,對方恐怕已有對策,當下斜滑一步,往孫雙慶右邊搶去,右手反掌劈向他後頸!
孫雙慶身子忽的一轉,左腳起直線踹向韓文悅小腹!
這一轉妙在幾乎和韓文悅的動作是同時進行,而這一腳則是直線。韓文悅必然先中腳後,右掌才能劈中對方。
其實以韓文悅的功力,就算硬碰硬,對方這腳也未必能踢的動他,但這畢竟是比武,並非以性命相搏,隻得借揮臂之力一個筋鬥翻出。
剛一落地,隻感覺勁風撲麵,孫雙慶又逼了上來,這下卻是一拳加兩腳,如暴雨般毫不停歇的一陣猛攻!
韓文悅無論功力還是速度都較對方強出不少,也不再退避,凝神接招還擊。
孫雙慶最愁的正是韓文悅的輕功,見他肯正麵交鋒,精神大振,出手越來越快,腳下也不閑著,詠春拳中的小巧貼身腳法連變,當真是一招緊似一招!
韓文悅越打越是心驚,他對詠春拳了解不深,但見對方招式簡潔,出手直接,隻要一近身,幾乎全身都是發力點。這才知詠春拳聞名世界,確實名下無虛。
兩人又交手了約一盞茶工夫,韓文悅已經變得守多攻少了。
其實若論拳理,詠春拳這種立足於防身實戰角度的拳術的確是極為先進的,它要求習練者的速度、力量、反應,這三項雖然也需經過鍛煉,但比起古代內功動輒以十年來計進度,可是容易的太多了。
一般來說,一個再瘦弱的人,隻要係統的進行健身和鍛煉,最多兩三年的時間,也足以成為一名有著混身肌肉的壯漢。而古代拳理,招式未必非得多麼精妙,但如果沒有內功為輔,連稱為武林中人的資格都不夠。
打個比方,練散打兩年和練內功心法兩年的人對打,幾乎毫無懸念,鐵定是練散打的厲害。但同樣這兩人,過十年再比,就算這位散打運動員仍能保持十年前那種旺盛的精力和暴發力,恐怕一招之間就會被對方擊進醫院去。
因此,單以理論方麵,現代的訓練方法比古代的進步的多。但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的話,古代中國諸派內功、輕功、暗器等等,比之現代反倒強出甚多,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矛盾。
就拿韓文悅和孫雙慶來做比較。韓文悅習武十多年,內力也有十多年的火候,就算普通人的拳腳再重,一接觸到他,內力立生反擊之力,也未必能傷的到他多少;孫雙慶的寸勁雖然某些方麵和內力相同,但畢竟需要一個發勁的過程,就算他能做到詠春拳中的寸勁攻防,仍然是每次都需要發勁,這和正統內功中的內息自動流轉相較,高下立判。
由於現在是比武,並非以命相搏,韓文悅就等於是拿自己的短處去和對方的長處相比,但盡管如此,不少人仍然看的出,勝負隻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