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指出,之所以選擇灶神星和穀神星進行探測,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個頭較大,而且還因為它們與小行星帶裏的其他天體存在顯著差別。灶神星和穀神星都形成於45億年前。據估計,它們都形成於太陽係早期,並且由於木星的強大引力作用而演化遲緩。研究人員希望比對觀測這兩個天體的演化過程。
穀神星示意圖
據“黎明”號探測器項目首席科學家魯塞爾介紹,灶神星是與地球類似的岩狀天體,也是太陽係中距太陽較近的天體。而穀神星則是典型的冰態天體,這類天體主要位於距太陽較遠的軌道上。魯塞爾說:“這兩個極不相同的天體竟然可以位於同一個小行星帶中,這是‘黎明’號需要揭示的奧秘之一。”另外,利用“黎明”號上的同一套科學儀器探測2個不同目標,能便於科學家將2套探測數據進行準確的對比分析,並根據它環繞灶神星和穀神星的運行軌道數據,對比測算這兩個天體的引力場等參數。
塞德娜
小行星90377(塞德娜)(2003 VB12, 90377 Sedna)是位於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之間的一顆小行星。是由加州理工學院的邁克·布朗、雙子天文台的查迪·吉爾和耶魯大學的戴維·羅伯威特於2003年11月14日發現的,命名為塞德娜。
天文學家們提議將這個天體取名為“塞德娜”。在因紐特人傳說中,塞德娜是創造北極海洋生物的造物女神,生活在海底冰窟裏麵。由於距離太陽極其遙遠,新觀測到的天體所處區域陽光少得可憐,據估計溫度從來不超過零下240攝氏度,是太陽係中已知最為寒冷的所在。
“先驅者11”號
1973年4月6日,“先驅者11”號空間探測器在美國佛羅裏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成功。
該探測器全長為29米,設有一條直徑274米的高增益天線,在其之前再裝上一條中增益天線。至於另外一條全“先驅者11”號空間探測器示意圖方位低增益天線則裝設於高增益天線接收器之下。探測器以2塊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產生器(RTG)作為能源,在拜訪木星時仍能產生144瓦特的功率。但到達土星時隻能產生100瓦特的功率。此外,探測器上還設有3個感應器:恒星(老人星)感應器及2個太陽感應器,借以根據相對於地球及太陽的位置,及以老人星的位置作後備,用以計算探測器的位置。而“先驅者11”號的恒星感應器及起點設定,則是按“先驅者10”號的經驗而被重新修改的。探測器上裝有3對火箭推進器,主要負責控製轉軸及為探製器提供動力。3對火箭推進器都可以按指令持續燃點,或暫停燃點亦可。
該探測器上的儀器主要負責研究星際間及行星的磁場太陽風、宇宙射線、太陽圈的轉變區域、大量存在的中性氫;星塵粒子的分布、大小、質量、通量及速度;外太陽係行星極光、電波、其衛星的大氣層;以及木星與土星及其衛星的表麵等等。而以上的研究則主要是由探測器上的磁力計、等離子分析器(太陽風專用)、粒子傳感器、離子傳感器、一具可以重疊不同視點來探測由經過的隕石折射而來的陽光的非影像望遠鏡、一些已密封並加壓的氬氣及氮氣——用以計算隕石的滲透、測紫外光計、測紅外光計及一具影像光偏計——用以拍攝照片及計算光偏振等等。至於進一步的數據則從天體力學及掩星法現象去計算出來。
“先驅者11”號空間探測器是美國宇航局發射的第二個用來研究木星和外太陽係的空間探測器。與此同時,它也是第一個去研究土星及其光環的探測器。與“先驅者10”號不同的是,“先驅者11”號(也稱作“先驅者G”號)不僅拜訪木星,還探訪了土星的幾顆衛星。首先遇到“土衛9”,但相距較遠,測量了這顆不規則的小衛星;接著,便遇上“土衛8”,在約100萬千米的距離上測量了它的光度;事實上,在飛越土星環前,便在67萬千米的範圍內對“土衛7”進行了紫外線測量;在距土衛430萬千米處測量了其光度。到達近土點時,遇上了“土衛1”,但遺憾的是,隻顧探測土星本體,無暇探測“土衛1”;與土星本體會合後,又從“土衛3”、“土衛2”和“土衛5”近旁掠過,對它們進行了可見光和紫外線觀測。最後飛近“土衛6”,向地麵發回了距“土衛6”35萬千米處拍下的5張高分辨率照片。此外,這次“先驅者11”號還發現了“土衛11”和“土衛12”兩顆新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