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一生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曆史長河中,曾湧
現出無數傑出的人物。他們當中,有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軍事家,等等。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就是繼張衡、祖衝之以來,我國最著名的科學家。
沈括博學多才、成就卓著,他在天文、地學、物理、化學、生物以及工程技術、文學、音樂、美術等許多方麵都有精湛的研究和開創性的發現,其中有許多研究成果在當時的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如此博學,成就又如此恢弘,這在中國科學史上是少見的。因此,英國當代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國科技史》中,稱沈括為“中國科學史上最奇特的人物”,他的著作《夢溪筆談》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裏程碑”。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出生在錢塘(今浙江杭州)西七十裏風景秀麗的南新鄉。他的青少年時代是隨為官的父親在各地度過的。二十四歲時,他當上了沭陽(今江蘇沭陽縣)主簿(縣長助手),開始踏上仕途,以後曆任東海(今江蘇東海)、寧國(今安徽寧國)、宛丘(今河南淮陽)等縣縣令。其間,他恪盡職責,關心勞動人民疾苦,領導各地民眾興修水利工程,開始了他最初的科學實踐。三十三歲時,他考中進士,來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在昭文館編校書籍,研究天文曆法,後被提拔為提舉司天監(政府天文觀測長官),他主持重修了曆法。不久,沈括被派往今浙江、河北等地視察農田水利,他對這些地方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水利、地質等方麵的研究。
王安石主持變法運動後,沈括積極參加並成為骨幹。他的才能被宋神宗所賞識,先後擔任過幾種重要職務,如“權三司使”(主管國家經濟財政)、“兼判軍器監”(兼管軍器製造)並被派出使契丹(遼國,今吉林、遼寧等地)、率兵抗擊西夏(今我國西北地區)軍隊的進犯。在這段時期內,沈括在處理政務的同時,考察了各地的地理形勢、山川道路和風俗人情等自然、人文情況,收集了許多寶貴的科學資料。
1082年,北宋邊塞重鎮永樂(今陝西米脂縣西北)失陷敵手,沈括受牽連被貶官,接著就結束了他的仕途生涯。六年以後,他遷到潤州(今江蘇鎮江市)的夢溪園。在那兒,沈括把自己一生的見聞與科研成果加以整理總結,完成了流芳千古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1095年,這位博學多才的科學家去世。
初涉政壇頭角錚榮
沈括有個幸福的家庭,父親嚴厲母親慈愛,哥哥沈波與他一起成長。沈括的父親沈周出身於進士,先後在簡州(今四川簡陽)、潤州(今江蘇鎮江市)、泉州(今福建泉州市)、江寧(今江蘇南京市)等地當地方官,但沈括的青少年時代就是在跟父親遷任各地中度過的,當中在繁華的泉州居住了8年。沈括的父親是個為官清正、同情下層的好官,這為沈括思想的形成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沈括的母親挺有文學修養,是個知識婦女,在她的教育培養下,兩個兒子都受到良好的啟蒙教育。良好的家庭環境與廣泛的社會接觸,讓小沈括對許多方麵的知識都有了濃厚的興趣。這個有強烈求知欲的少年無論到哪兒,都很留意所見所聞,注意觀察各種事物。他之所以成人後成為一位博學的科學家,與年少時打下的基礎有緊密的關係。
沈括12歲時開始正式拜師讀書。他和哥哥看到當時國家邊疆常有戰爭,給老百姓帶來許多災難,就立誌長大後立功報國,於是常在一起練武。
他們的舅父許洞能文善武,著有兵書《虎鈐(qián)經》,雖然那時已經去世,但他們的母親在自己理解的情況下,把書中的軍事理論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兩個兒子。所以,沈括和他的哥哥均是文武全才,這與現在的軍事知識教育有很大關係。
沈括從小就在學習上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15歲時,他因練習寫小字不分晝夜,結果得了眼病。一位有良好醫術與醫德的醫生王琪給他進行了精心的治療,於是他對醫學產生了興趣,他認真研究醫術、到處搜尋藥方,與醫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就這樣,沈括在如饑似渴地吸收各方麵知識的過程中,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時光冉冉,他21歲了。就在這時,噩耗傳來,他的父親去世了,懷著沉痛的心情,沈括在故鄉錢塘為父親守喪三年。服喪期滿後,宋朝政府按當時官員死後蔭其子的製度,任命沈括為沭陽縣主簿。至和元年正月,這位24歲的青年人離開家鄉前往沭陽縣就職,從此開始了他近四十年的為官生涯。
在宋代,主簿這個職務低微而勞苦。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沈括談到:
官職中最低微而辛苦的,就是主簿了。沭陽縣方圓幾百裏,即使在沒有人而隻有鳥獸的地方,主簿也要履行自己的職責……整天忙忙碌碌,就連天氣冷暖、刮風下雨都顧不了。即使工作這樣繁忙,沈括依然盡心盡職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這時,流經沭陽縣的沭水由於年久失修、河道淤塞,以至泛濫成災,許多田地顆粒無收,百姓生活困苦。而沭陽縣令不但不興修水利,對百姓進行救濟,反而侵吞上級的救濟款,並以修複水利為名,橫征暴斂、搜刮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