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極晝與極夜
地球在圍繞太陽旋轉的時候,赤道平麵並不和公轉的軌道平麵垂直,它們相交成23°26′的夾角。每年春分,太陽直射地球的赤道。然後地球漸漸移動,到了夏天,日光直射到北半球來。經過秋分,太陽再直射赤道。到了冬季,太陽又直射南半球去了。
在夏季這段時間,北極地區整天在日光照耀之下,不管地球怎樣自轉,北極都不會進入地球上未被陽光照到的暗半球內,一連幾個月都能看見太陽。秋分以後,陽光直射到南半球去,北極進入了地球的暗半球裏,漫漫長夜方才降臨。在整個冬季,日光一直不能照到北極。所以北極半年是白晝(從春分到秋分),另半年是黑夜(從秋分到春分)。同樣的道理,南極也是半年白晝,半年黑夜,隻不過時間和北極正好相反。
埃爾斯米爾島
加拿大的埃爾斯米爾島是世界第九大島,麵積20萬平方千米。埃爾斯米爾島中部地區,氣候終年嚴寒,為巨大的冰層所覆蓋,沒有植被和土壤。埃爾斯米爾島北端距離北極不到250千米。在這樣酷寒的極地,隻有極特殊的動物才能生存,北極狼就是其中之一。在世界上其他地區,狼群飽受人類的迫害而對人類深懷戒心。然而此地人跡罕至,北極狼徜徉在冰雪荒原上悠然自得,對人類毫不畏懼。
北美洲西北地區的地形地貌都深受第四紀冰川的影響。埃爾斯米爾島所在的北極群島在遠古和北美大陸是一個整體,是古老的加拿大地質的一部分。冰川的壓力使一部分陸地沉到海平麵以下,冰川退卻後沒有回升到海平麵以上,將一部分陸地隔成了島嶼,形成了北極群島。北極群島現在還有少數地方被冰川所覆蓋,這裏是南極和格陵蘭以外冰川麵積最大的地方。
埃爾斯米爾島
北極群島是世界上麵積第二大的群島,埃爾斯米爾島是世界第九大島。西北地區的南部並沒有被冰川隔成島嶼,但是冰川卻在這裏造就出世界上最壯觀的湖區。北極群島的植被基本上都是苔原。
埃爾斯米爾島的麵積約為冰島的兩倍。當太陽融化朝南山坡的積雪時,在周圍一片明亮耀眼的白色襯托下,島上露出的灰黑色山岩顯得分外莊嚴、肅穆。經過千百年冰雪的侵蝕,有的山嶺已磨圓了,看起來不如實際上高。北部格蘭特地山脈的巴博峰海拔2600米,是北美東北部的最高峰。海岸線經冰川衝蝕參差不齊,有不少峽灣。有些峽灣,如阿切峽灣,兩側懸岸高出海麵700米。
每年大部分時間,埃爾斯米爾島的周圍海麵冰凍,天氣寒冷。這裏冬季氣溫可降至-45℃,夏季(從6月底至8月底)氣溫仍常常低於7℃;在風和日麗的日子,氣溫可達到21℃。這個島雖然寒冷,但並不像想象中那樣覆蓋著厚厚的積雪,隻是一個荒漠,年平均降水量(雪、雨和霜)隻有60毫米。由於這裏熱量不足,地麵蒸發很少。
麵積廣闊的埃爾斯米爾島上隻有南部的格賴斯峽灣有居民。早在4000年以前,一小部分古代因紐特人從西伯利亞經過冰封的白令海峽到達阿拉斯加。經過幾個世紀的遊獵,大約2500多年前,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的足跡終於踏上了埃爾斯米爾島。他們以麝牛和馴鹿為食,用它們的皮毛骨骼做衣服和武器,並改良方法獵殺海洋動物,最終興旺繁榮起來,成為了現代因紐特人的祖先。他們發展出不可思議的技藝,在皮船上捕捉包括鯨在內的各種海洋哺乳動物,狗拉雪橇成為重要的陸上交通工具。因此,埃爾斯米爾島成了一個研究加拿大北部原住民的重要場所。
北極狼埃爾斯米爾島上沒有樹木,離它最近的樹生長在南部的加拿大大陸上。夏季,這裏的大部分地區沒有積雪,北極罌粟等野花在小溪邊等適宜的地方盛開。黑曾湖地區是這片廣大荒原上的最大綠洲。到了夏天,湖畔生機勃勃,生長著苔蘚、伏柳、石楠和虎耳草等。夏季草原上有成千上萬雪白的北極野兔、成群的麝牛和馴鹿。
生活在埃爾斯米爾島上的馴鹿比大陸上的馴鹿要小,毛色較白,冬季不向南遷徙,同麝牛和北極野兔一樣,隻能依靠刨食積雪下的地衣和綠色植物過冬。無論冬夏,它們都是北極狐和狼的獵物。來此度夏的許多鳥,冬季都南飛到較溫暖的地方。北極燕鷗幾乎飛行地球半圈到南極地區去過夏天。岩雷鳥冬季仍留在島上,尋覓冬季植物維持生命。
北極狼分布在加拿大北極群島及格陵蘭北海岸,大概在北緯70度的北邊。它們生活在荒蕪的地帶,包括苔原、冰河穀及冰原。北極狼能夠忍受-55℃的寒冷溫度。北極狼有一身白色且比南方狼更加濃密的毛。它們的耳朵比較小也比較圓,鼻子稍短,腿很短。它們的體重較重,一隻發育完全的公狼重達80千克。北極狼吃它們所能捕獲的任何動物:從野鼠、旅鼠、野兔及小鳥到馴鹿及麝牛。它們必須成群一起獵捕馴鹿及麝牛等大型獵物。由於這個範圍內掩蔽物極少,北極狼必須逼近有警覺的獸群防禦圈,圈內有幼獸在中央。北極狼群繞這群動物轉,試圖迫使它們分散開以便隔離出那些年幼或身體衰弱的成員來。一頭麝牛就足夠北極狼維持好幾天的生活。北極狼是狼族中惟一沒有受到生存威脅的,它們偏遠的棲息地使它們可以遠離人類,而避免因人類威脅所帶來的絕種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