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點,與預報的具體情況有關。天氣預報,特別是短期天氣預報,它所使用的工具無非是天氣圖、衛星雲圖、數值預報指導產品等。而對於這些工具的正確使用,常常與預報人員的理論水平、業務專業水平、工作經驗有很密切的聯係。對於同一次預報,不同的人可能會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結論。而這些結論,並不能以傾向性的大小來衡量預報的正確與否。特別是在天氣會商的過程中,有時候少數人的意見、大家不太重視的預報結論,恐怕還真與實際天氣情況吻合。因而,在天氣會商的過程中,切莫過分輕視那些“孤掌難鳴”的意見。
但是天氣預報畢竟不是迷信,而是科學,對於科學就應該有科學的態度。
天氣預報的失誤在所難免,但是氣象工作者不能由此而裹足不前,灰心喪氣。
從氣象預報的發展史來看,人類天氣預報的水平愈來愈高,愈來愈準,這是不可置辯的事實。現在人類雖然還沒有能力馴服天氣這隻脾氣難以捉摸的怪獸,但是能夠預報,這是大家必須首肯的事實。
應該樹立這種觀點:天氣預報不僅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得很準。當前我們天氣預報所以有一些失誤,除上述原因之外,還有一點,就是我們的人力、物力有限。例如對高空的探測,平均每隔200公裏左右才有一個站,它們獲取的資料毫無疑問不具體、不全麵,特別是對局部地區的大風、暴雨、冰雹等天氣經常無能為力。海洋、荒漠、高山上的探測局限性更大,而海洋觀測,僅憑幾隻船舶則顯得太“勢單力孤”了;在太平洋和南半球還存在有大量的空白區,這樣條件下的天氣預報不準當然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如果在空中的氣象儀器再密集些,氣象儀器的精度再高一些,探測的內容再多一些,不用說,那些小天氣狀況,就不會逃過我們的眼睛了。我們把天氣預報做得更準確一些,是完全可能的事。
天氣變化不管多麼變幻無窮,它終究隻是一種大氣現象。而這些現象總有其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而這些規律當然可以為人們所認識。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認識手段的提高,大氣演變的規律一定會被人們了解得更清楚。到那時,天氣預報的水平一定能讓人滿意。
還要附加一點的是,不同的天氣係統壽命本身有長有短,相應的天氣預報也有不同的期限。有些小範圍內的天氣現象,如大風、雷陣雨,其有效預報期限有短於兩小時的。有人說發布2~4小時天氣預報準確率高,稱之為“甚短期預報”,是很有道理的。當然,預報本身也存在著辯證的性質,長期天氣預報看似難度大,準確性不高;但如果把它視為氣候預報,則完全又是一碼事了。
天氣預報技術還在不斷地發展中,一些國家正在研製和開發新的預報服務項目。據稱,美國的“局地氣象觀測和預報服務”計劃(PROFS)便是其中之一。
為了提高探測的精度,氣象學家把大氣層分得更細,約有16層,是以前的兩倍多,每層網絡間距為84.45公裏。在實驗中,氣象中心從氣象衛星那兒收到可見光圖像和紅外圖像,每過五分鍾可以得到一次信息。另外新式多普勒雷達站、各層地麵觀測網都將測得的各高度氣象數據輸給中心。每隔20分鍾,一個叫輻射廓線儀的裝置還會傳來不同高度的溫度、濕度數據。大量的計算機氣象模式得以建立,不同的氣象信息被輸入進去進行模擬。
據說,計算機模擬技術可以預報兩周以內的天氣。有意思的是,有人認為,要想提高局部天氣觀測水平,必須發動家庭計算機,並且有幾家私人信息網已被列入了國家天氣局的天氣方案中。未來的預報真正如何,我們滿懷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