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天遙看的衛星
自從1960年1月美國第一顆氣象衛星泰羅斯1號升空以來,俄羅斯、日本、中國、法國等都擁有了自己的氣象衛星。氣象衛星的問世,為太空探測大氣翻開了新的一頁。
氣象衛星不同於氣球、飛機、火箭等直接運用氣象儀器探測,因為它使用的是遙感技術。遙感技術,就是不實際接觸被測對象——大氣,而是從遠處高空感知事物的性質。但它又不同於雷達的遙感,如微波雷達、激光雷達、聲雷達都需要人工主動地發射波動信號,通過回收大氣相互作用信號來摸清大氣的狀況;氣象衛星隻利用天體信號源(如太陽),或直接接收大氣本身發射的信號(大氣信號源),就可達到探測的目的。按專業術語講,它屬於被動探測係統。
氣象衛星利用它的探測器,接收被測目標發射或反射的電磁輻射,就可以測出大氣的性質與狀況。氣象衛星有兩個傑出作品,叫可見光雲圖和紅外雲圖。可見光雲圖,簡言之,就是用照相方式獲得的雲圖,它用輻射儀器直接接收大氣反射的太陽光成像。可見光雲圖很直接,隻與反射率有關,如白色部分可能是反射率高的積雪和厚雲;黑色的可能是反射率低的陸地或海洋。紅外雲圖也不難理解,因為任何物體都具有溫度,溫度不同,發射的紅外輻射就不一樣,根據這種原理就可以得到一張反射不同物體的紅外特別圖像。當然,我們看到的電視衛星雲圖是經過計算機加工處理的,並非原圖。
氣象衛星可以探測大氣的溫度、濕度以及不同氣體的含量。如波長為6.3微米左右的水汽對紅外輻射吸收能力很強,如果在衛星探測器上裝有波長為6.3微米的濾光片,就可以發現大氣中的水汽含量。氣象衛星的探測能力正在逐漸增強,它已由最初的電視攝像方式發展為掃描輻射儀和分光計(可見光、紅外和遙感的結合),可以獲取晝夜高低分辨率雲圖和大氣要素以及環境參數的定量資料。衛星資料的傳輸已發展為速率更高、抗幹擾力更強的數字製方式;在資料處理方麵,人機對話係統已經建立。
氣象衛星按運行軌道可以分成兩種,一種叫地球靜止氣象衛星,高度約為36,000公裏左右,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為24小時,正好與地球自轉速度相同,因而,從地球上看,好像衛星是靜止不動的。目前,全球上空的靜止衛星每30分鍾可獲得一張雲圖照片,通過連續圖片的拚接,可以知道雲的移動形勢、高度、濕度、海水溫度等。地球靜止衛星已經發展了幾代。在這之中,歐洲氣象衛星組織已經和準備從1988年到2006年,分別發射3—7、MSG—3,共10顆氣象衛星;印度將從1990年到1998年分別發射印度衛星1d、2a、2b、2e氣象衛星;日本從1984年到1999年要發射向日葵—3———5號,氣象衛星—1號共四顆衛星;美國從1987年到2004年要發射地球靜止環境業務衛星—7、I~M號六顆衛星;俄羅斯計劃從1994年到1997年發射電子—1,電子—2氣象衛星。
另一種叫極地軌道氣象衛星,高度約為800~1000公裏。它每天圍繞地球運行14圈,可以對世界各地巡視兩遍。由於這種衛星采用的是太陽同步軌道,所以每天幾乎在同一時間經過同一地區的上空。顯然,每天獲得的觀測資料由於時間相同,因而具有可比較性。極地軌道衛星探測的內容除了靜止衛星的以外,還包括洪澇災害、森林覆蓋、氣壓、臭氧總量等。極地軌道氣象衛星也發展了幾代。目前美國有實驗研究性氣象衛星雨雲係列;前蘇聯從1969年開始發展了流星係列,包括Ⅰ型和Ⅱ型。我國從1988年開始已發射了風雲號係列衛星。最近在十幾年中,一些國家和地區還將發射新的極地軌道氣象衛星,這包括:歐洲氣象組織預計2000年發射的極地軌道氣象衛星—1———3;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預計到2006年發射的—11、—12、—J———N9、NPOESS—1———3,共11顆衛星;中國到上世紀末以前發射的風雲—1C、—1D型衛星;俄羅斯預計到2000年發射的流星2—21、3-5~8、3M—1~2六顆衛星。
日益密集的天氣監測網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已經不滿足於單純的依靠氣象站、飛機、火箭、雷達、衛星的大氣探測,而是把它們統一地規劃,係統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張奇特的天氣監視網。
從1962年初開始,世界氣象組織就開始著手製定世界天氣監視網計劃,即WWW計劃(WorldWeatherWatch)。第五屆氣象組織大會批準了WWW的第一期計劃。WWW計劃是世界上對地球大氣監測規模最大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