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各大洋的海水,時刻都在運動著。大洋表層的海水常順風飄流,人們把大股海水常年朝一定方向流動,叫做洋流,也叫海流。從水溫低的海域流向水溫高的海域的洋流,叫做寒流。例如,太平洋北部的千島寒流。從水溫高的海域流向水溫低的海域的洋流,叫做暖流。例如,北大西洋暖流。一般在寒流經過的沿海地區,特別是經常有風從寒流上空吹向陸地的地區,受其影響,氣溫較低,降水也較少;在暖流經過的沿海地區,特別是經常有風從暖流上空吹向陸地的地區,受其影響,氣溫較高,降水也較多。例如,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由於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盡管其緯度比俄羅斯的遠東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海港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高,但由於後者受來自北冰洋的寒流影響,巴黎和倫敦的氣溫比符拉迪沃斯托克要高,降水量也多得多。
千萬條江河歸大海,海納百川乃成其大。集中了地球上水量的91%的世界大洋的水平麵變化,可以作為地球上水量變化的標誌。現代的科學技術已經可以比較精確地測量海洋麵的細微變化。如果地球上總水量增加,海洋麵就上升;減少,海洋麵就下降,這當然是千真萬確的論斷。但是反過來認為,如果海洋麵上升,地球上總水量就增加;下降,總水量就減少,這結論就有失偏頗了。因為海洋麵的變化有著諸多因素,遠不隻是地球上總水量變化這一最直觀因素所決定的。前文談到,在曆史的長河裏,現在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地球上總水量是不變的,可是近百年來世界各海洋麵都或多或少在發生變化,明確地講,世界各海洋麵都在上升。例如,波羅的海北部的海麵,100年來上升了100厘米之多;芬蘭灣赫爾辛斯基附近海麵上升了30多厘米……特別是最近50年來,世界大洋麵平均每年以1.5~2毫米的速度上升。前已敘及,浩瀚廣闊的海洋占去地球表麵的70%還多,幾乎是月球表麵積的10倍。海洋麵每升高1厘米,其體積的改變都是巨大的,約為400立方千米,相當於世界人均60多立方米的水量(世界人口按65億計算),而實際地球上總水量並無變化,那是什麼原因使世界上海洋麵上升如此之多呢?如果詳盡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麵的,也是很複雜的。例如,如果地球上的承文大循環發生變化,進入陸地上的水量比正常情況(也隻是一個多年平均量)少,海洋水量就增多,海洋麵就上升;反之,進入陸地上的水量。比正常情況多,海洋水量就減少,海洋麵就下降。雖然要在世界範圍內精確地測定水量平衡的變化是有困難的,但在時間的長河裏,近百年人們觀察測定,海洋在地球水文大循環中,進入陸地的水量並無大的變化,隻是時空上的差異而已。這就是說,近百年來海洋麵的上升,並不是由於地球上的水文大循環引起的,地球變暖,氣溫上升才是近百年來海平麵上升的真正原因。這是由於現代工業發展後,人類大量燃燒煤、石油、天然氣,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日益增多。二氧化碳能夠大量吸收地麵放出的熱量,使大氣增溫,根據科學家的測算,近百年來地球平均氣溫升高了約2℃,海洋水受熱膨脹,海平麵就會上升。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地球變暖不僅陸地上冰川和雪蓋到處開始融化、漸退,每年有幾十立方千米的融水進入海洋,就是冰封億萬年的南極周邊也加速融化,永凍土底冰也在減少……如果人類現在還不設法減少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全球平均氣溫還會持續升高,兩極冰川將會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麵將會大大升高。有人估算過,如果南極洲的冰雪全部融化,海平麵的高度將上升60米,那將危及許多島嶼和大陸沿海的低平原與城市,世界上大量的陸地(大部分是沃土良田)將會被海洋吞沒,人類將失去難以數計的美好家園,這對人類將是多大的災難啊。
世界乃至於宇宙萬物,無時無刻都處於變化之中,絕對不變之物是沒有的,地球上的海洋也是如此。不僅海水的溫度、海平麵的高低等總在變化之中,就是海洋的大小,四大洋的麵積也在變化。過去曾認為海洋是個封閉係統,而現在它正呈現縮小的趨勢。自從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飄移假說”被板塊構造理論證實後,地球上大陸飄移得到科學界普遍的認同。根據測量,大西洋在擴張,太平洋在收縮;紅海在不斷擴大,而歐、非兩洲之間的地中海正在不斷地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地中海將消失,太平洋也不再是最大的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