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降水、蒸發、輸送、下滲、徑流(3)(3 / 3)

總之,森林植被可以起到蓄水、保水、保土的作用,削減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流量,調節徑流的分配。

湖泊和沼澤是天然的蓄水庫,大湖泊對河川徑流的調節作用更為顯著。幹旱地區湖麵的蒸發量極大,對河川徑流量的影響十分明顯。沼澤使河水在枯水期能保持均勻的補給,起到調節徑流的作用。

人類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河川徑流的形成和變化。人工降雨和融冰增加了徑流量;修築水庫可以調蓄水量:跨流域的調水工程改變了徑流的地區分布不均勻性。其他如農田灌溉、封山育林等也會改變徑流的分布。

洪水是因暴雨或其他原因,使河流水位在短時間內迅速上漲而形成的特大徑流。當河流發生洪水時,河槽常常不能容納所有的來水,洪水泛濫成災,威脅沿岸的城鎮、村莊、農田等。連續的暴雨是造成洪水的主要原因,大量冰雪融化也可造成洪水。流域內的降水分布、強度、暴雨中心的移動以及水係的性質都對洪水有一定的影響。

洪水按補給條件可分為暴雨洪水和冰雪融水洪水兩類。暴雨洪水來勢凶猛,常造成特大徑流量,流量過程線峰段尖突。如發生在夏季,稱為夏汛,發生在秋季則稱為秋汛。我國大多數河流常受到暴雨洪水的威脅。因此,在水文研究上應引起特別重視。

我國北方河流常在春季天氣回暖季節發生由冰雪融水造成的洪水,稱為春汛或秋汛。冬季因局部河段封凍,使上遊水位抬高,可引起局部性的洪水。冰雪融水洪水的特點是徑流量較小,汛期持續時間長,流量過程線變化不如暴雨洪水明顯。

按水的來源又可將洪水分為上遊演進洪水和當地洪水兩類。上遊演進洪水是指河流上遊徑流量增大,使洪水自上而下推進,洪峰從上遊到下遊出現的時間有一段時間間隔。當地洪水是由所處河段的地麵徑流形成的,如全流域全部為暴雨所籠罩,則可造成特大的洪峰,危害性極大。如河南1975年8月發生的特大洪水是曆史上非常罕見的。

對於同一條河流而言,一般上遊洪峰比較尖突,水位暴漲暴落,變幅大;下遊洪峰則漸趨平緩,水位變幅也變小。洪水的傳播速度與河道的形狀有關,如河道平直整齊,洪水的傳播就快;如河道彎曲不規則,則洪水的傳播較慢;若流經湖泊,則洪水的傳播速度更慢。

洪水期間,同一斷麵上總是首先出現最大比降,接著出現最大流速,然後出現最大流量,最後出現最高水位。

與洪水徑流相對的是枯水徑流。枯水是指斷麵上流量較小,通常發生在地表徑流的後期,河水主要靠流域的蓄水量及地下水補給。枯水季節大部分發生在冬季,徑流量明顯變小。它與水力發電、航空、農田灌溉、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等有密切的關係。

枯水期徑流量的大小與枯水前期降水量的大小有密切關係。前期降水量大,地下蓄水量多,地下徑流量大,河流在枯水期尚能保持一定的水量。反之,如前期降水量小,土壤中地下水量少,則常造成河流流量小,甚至出現斷流。流域地質條件影響著河流在枯水期的流量。如砂礫層常能儲存較多的地下水,在枯水期可以補給河流。湖泊、沼澤、森林及水庫等常可調節水量,從而增加河流枯水期的流量。徑流是水循環的基本環節,又是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它是自然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從狹義的水資源角度來說,在當前的技術經濟條件下,徑流則是可以長期開發利用的水資源。河川徑流的運動變化,又直接影響著防洪、灌溉、航運和發電等工程設施。因而徑流在水資源利用方麵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