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洞穴學家在意大利安科納弗拉沙西峽穀一帶探索,不意在亞平寧山脈下麵找到一連串規模宏大的地下穴室和走廊,全長十三公裏,為本世紀洞穴學上一大發現。

他們手持光線微弱的手電筒,沿曲折的地下長廊摸索前進,涉水走過一個個深及膝蓋的清水池和泥漿潭,隻見石筍林立,像一根根華麗的水晶柱。再往前進,又濕又冷的洞穴網錯綜複雜,恍如大理石的巨型石柱使人眼花繚亂,好像冰雪覆蓋的精美石簾叫人目不暇接。百多萬年侵蝕造成的奇景,一一展現眼前。

弗拉沙西峽穀兩邊峭壁陡立,蜿蜒近三點二公裏,由湍急的森蒂諾河衝刷而成。森蒂諾河是伊西諾河的支流,伊西諾河發源自亞平寧山脈,往東北流入亞得裏亞海。弗拉沙西峽穀兩邊的絕壁都是石灰岩,滿布洞穴。其中“教堂穴”內,建有奉獻給弗拉沙西聖馬麗亞的十一世紀小教堂,以及教皇利奧十二世1828年下令建造的八角形教堂。發現弗拉沙西洞穴的地下奇景後,寂靜的安科納登時變得舉世聞名。

弗拉沙西峽穀兩旁的山嶺,是典型的岩溶地帶,又稱“喀斯特”地貌。“岩溶”是地質學名詞,意指可溶岩石如石灰岩等,受酸性雨水侵蝕,形成特殊的地貌。互通的洞穴、落水洞、伏流、地下河等,都是岩溶地貌的特征。

弗拉沙西洞穴包括幾組洞穴,最大的首推“大風洞”。沿平坦的小路約走一點五公裏來到石灰岩山下,就到達這個奇妙的世界。

岩石洞鑿通一條短隧道,通往一個大如主教堂的洞穴。中央為“安科納深淵”,漆黑一片,深不見底。

深淵旁屹立一巨人柱,那是一根巨大的石灰岩柱,表麵凹凸不平,蝕刻很深。“巨人柱”對麵是“尼亞加拉瀑布”,鍾乳石重重垂掛,果真叫人想到飛珠濺玉、水聲如雷的尼亞加拉瀑布。

更深處的“蠟燭穴”內,石筍從淺水池麵冒出,閃閃發亮,正像點著的蠟燭;加上底部的白“燭台”和引人入勝的燈光,美麗異常。

這些洞穴以地質學研究價值和奇幻美景飲譽於世。這裏環境特殊,溫度穩定,濕度高,雖然缺乏陽光,食物稀少,但是扁蟲、千足蟲、瞎眼的地洞蠑螈和螫蝦等大量繁衍。數量最多的動物首推蝙蝠,白天躲在“蝙蝠洞”裏,晚上出來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