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輪回冊(1 / 3)

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俯仰之間,陵穀滄桑,命無常而歲有定,是為天意,神力猶不能及也。

幽都,神界極北之地的屬國,但它在幾萬年前,還不叫幽都。

這件不過才過去幾萬年前的事情,六界之中許多人或許都曾親身經曆過,又或許有人不曾卷入其中,卻有幸目睹過。神界稍微長一點年紀的神仙,大約也都還記得,幾萬年前,自從魔界敗北後,冥神與北溟四聖等叛出神界,神界正是百廢俱興之時,扶桑大帝不曾轄製冥界,或許是念及冥界與神界出自一族,不忍手足相殘,放任之下,冥界勢力漸長,成為神界最大的威脅。扶桑大帝與冥尊天櫃一戰後,神冥兩界撕破臉皮,明爭暗鬥了幾萬年,原本水火不容,已成你死我活之勢,但不久之後,這種局麵卻被一名年輕的女子打破。

她是冥界第二任冥尊,她能當上冥尊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她的母親:冥尊九鳳。

若不出意外,她坐擁冥界數萬之眾,可與神界分庭抗禮,劃疆而治,平分天下,但她身體裏一半扶桑大帝的血脈,卻又讓她在神界的史書上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功績:她駕臨冥界的三千年裏,神界未費一卒便收複了冥界,天帝念其功德,將她封為玉華元君。

冥界歸附後,天帝考慮到冥界支派繁複龐雜,將它劃為侯國,而後下詔,將冥界改為幽都,原冥尊封為幽都王。

天庭派使者前往幽都協助幽都王,行監察之職。

天帝的這一舉動,無非是得了之前的教訓,多長了個心眼,防止赤水一族舊事重演。幽都王自然看的分明,他適時的表現出大度與胸襟,待使者如上賓,謙恭的向神界表示,自己不會有別的心思。

自此後,天帝算是真正的放了心,便將凡人生死存亡之事交於幽都王,幽都正式掌管世間凡人輪回。

天道有輪回,但凡世間之事,大都逃不過一個命字。

人與這世間的緣分,從命始亦自命終。

凡人一生不過須臾幾十年,能夠掌握在手中的東西始終太少,而身為眾生主宰的神仙,一如凡人一樣,同樣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

世人眼中,神仙通天徹地,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這是世人對神仙的誤解。

也是一個解釋不清楚的誤會。

造物神親手創造了世間的一切,教給他們生存的方法,卻又讓他們躲不過歿亡,出於憐憫,他給了世人一個補償:輪回。

幽都的輪回冊,是世間唯一能找到凡人輪回痕跡的證據。

人生幾十年,不過悲歡離合,生離死別,身處其中的人痛苦不堪,但看慣了生死的幽都眾人,早對這些習以為常。

厚厚的一卷輪回冊,上麵有血有淚,記載著浮世萬千,阡陌變遷,世人百態,凡界中人無論貧賤富貴,善惡賢愚,活夠幾十年後,都會靜靜的躺在這卷冊子裏。無論這一世是什麼人,做過什麼事,愛過什麼人,以及經曆過的種種,終有一日,都會忘的幹幹淨淨。

但有了輪回冊後,人們便會想象,自己下一世是什麼樣子,它不再是一卷冷冰冰的冊子,它上麵寄托著凡人對再世為人的期望。誰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被寫在輪回冊上,或許他們心中清楚總有那麼一日,便欣然接受了現實,隻希望抓住在世上的時間,盡力去做想做的所有事情。

這是一卷唯一與死亡有關,卻又能在人心裏留下美好憧憬的東西,大荒之中有資格翻閱它的,唯有天帝與幽都王而已。

天地初開,渾沌一體,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

自混沌以來,由清明之氣聚成的神界便是常年白晝,而另一極的幽都,卻剛好相反,這裏聚集了天地間所有的陰冷之氣,終年沒有半分的光明溫暖,這裏無生無死,凡人的一切都在此處終結,它是世人眼裏最神秘的地方,也是世間最可怕的地方。

或許,最為可怕的,便是它的神秘。

幽都像是被常年揭不開的神秘幕布遮蓋 ,幕布之上是世人的誤解與恐懼,幕布之下是身處其中人的哀歎與無奈。

祭司殿裏寂靜無聲,幽都王正埋頭處理政務,他皺著眉頭看了幾眼手中的竹簡,猛地將它扔到了地上,陰沉著臉低聲說道:“來人。”

空曠的大殿裏立刻傳來沉悶的回聲,一旁身著素衣的侍者前一刻還因為困乏,搖搖晃晃昏昏欲睡,聽到聲音時,睡意頃刻間去了個幹淨,他陡然清醒過來,猛然眨幾下眼睛,躬著身子上前問道:“王上有何事?”

幽都王抬手指了指著桌案前的竹簡,沉聲道:“你把它交給王妃,叫她好好看看,她的寶貝兒子又幹了什麼好事!”

侍者暗自鬆了口氣:原來是因為世子,難怪幽都王會大發脾氣。

世子整日不務正業,不學無術,時常惹得幽都王生氣,今日的情形,侍者早就習以為常,他小心翼翼的上前,將散落在地上的竹簡拿起來,看到竹簡上麵密密麻麻排列著的幾行字時,頓時心驚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