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乎在每一座寺院或佛教徒自家的佛龕中,都可以看到觀世音菩薩的身影。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不一定知道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但說不知道觀世音菩薩的就實在太少了。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觀世音菩薩就與老百姓結下了很深的因緣,以至曾出現家家供觀音、人人念觀音的情形。盡管如此,若要問觀世音菩薩身世如何?是男是女?觀音信仰在中國何以長盛不衰?其影響如何?似乎誰也說不清。
據學者們考證,觀世音菩薩最初的原形是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一對孿生小馬駒,它神通廣大,能使盲人複明,不孕者生子,公牛產奶,朽木開花,象征著慈悲與善,被尊奉為雙馬童神。佛教創立後,尤其是大乘佛教興起後,神馬駒逐漸成為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薩,稱為"馬頭觀世音",密宗至今仍供奉馬頭觀音,又叫馬頭明王。造型憤怒威猛,頭有四麵,分別為菩薩麵、大嗔怒黑色麵、大笑顏麵,頂上是碧馬頭。
不過在漢語係大乘經典中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幾種說法。一是《大悲咒經》說,觀世音菩薩"過去無量劫中,已成佛竟,號正法明如來。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原本是一尊古佛,隻是為了更方便地度化眾生,示現為菩薩,來此娑婆世界輔佐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第二種說法見於《悲華經》,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一身補處法身大士,是即將繼承阿彌陀佛佛位的大菩薩。他在阿彌陀佛因地之時,做轉輪聖王之際,是佛千子中第一太子,名叫不瞬,出家後號觀世音。他將在阿彌陀佛入天後成佛,名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他的國土叫做"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此外,密宗也有說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化身的。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初傳入中國,觀世音菩薩形象純粹是偉丈夫相,以後隨著觀音信仰的深入發展,從南北朝開始逐漸被塑造為女性形象,使他完全中國化,這實在是中國佛教的一大創造。
這種創造絕非偶然,其原因主要是:1經典介紹和民間傳說中觀世音菩薩經常化身婦女廣度眾生;2與中國傳統的女神信仰相結合,用以彌補佛像中缺乏女性形象的不足;3與人類偉大的母愛相結合,充分地體現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以增強其感召力;4與度化現實中超過教徒半數的女性教徒的需要相結合,並對封建社會女性備受歧視、苦難深重的境況予以同情;5藝術家對中華藝術的不懈追求,以實現藝術上真善美的高度統一。應該說觀世音菩薩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示了東方女性的神韻,難怪藝術界有"西方有維納斯,東方有觀世音"之說。
在南傳佛教國家,如斯裏蘭卡、泰國、尼泊爾等地,人們對觀世音菩薩少有所聞,而在北傳佛教國家中,尤其是在中國,近2000年來,觀音信仰可說是長盛不衰,至今老百姓家中供奉最多的依然是觀世音菩薩,寺廟中觀世音菩薩誕辰、成道、出家紀念日依然是香火最盛的日子之一。究其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觀世音菩薩以內在的慈悲和外在的神力教化著稱,較能體現大乘佛教的精神特色,而中華民族受儒家仁義存心的教化影響,濟世利人的大乘根性較多,而且彼岸觀念稍淡,習慣於實用理性思維,因而從心理上比較容易形成觀音崇拜。
介紹觀世音菩薩的故事、修行方法、靈感事跡的經典不僅數量多,而且十分流行,例如《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華嚴經》(善財童子參禮觀世音菩薩)、《般若經》(心經等)、《楞嚴經》(卷六:觀音耳根圓通)、《維摩詰經》、《大寶積經》、《成具光明定意經》、《悲華經》、《地藏經》、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等,表明觀音理論係統完備,對於信教群眾的修行觀音法門和一心念誦觀世音菩薩名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遍布各地的觀音寺、觀音洞、觀音殿的興建,以及每年定期在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世音菩薩的誕辰、成道、出家紀念日舉行各種紀念活動,使觀音信仰深入民間,進一步中國化、世俗化。
大量關於觀世音菩薩的變文、寶卷、小說一類的文學作品以及雕塑、繪畫等藝術作品的問世,在繁榮了我國觀音文化的同時,也推動了觀音信仰的發展。
總之,觀世音菩薩身上,凝聚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華,寓含了佛教深刻的哲理,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仁民愛物、崇尚和平的精神,寄托了人民群眾的美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