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主要分布於非洲的喀麥隆、加蓬、幾內亞、剛果、紮伊爾、烏幹達等地,有三個亞種:低地大猩猩、高山大猩猩(山地大猩猩)和中非平原大猩猩。大猩猩棲居於海拔1500~3500米赤道——熱帶雨林地帶,日行性,具社群行為、領域行為。雌性及幼體常在樹上活動、休息,成年雄性多在地麵覓食,以樹葉、嫩芽、花、果實、樹枝等為食。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為8.5~9.5個月,是靈長目中除人類外孕期最長的,每產1仔,7~10歲性成熟,壽命40~50年。大猩猩很愛自己的孩子,在遇到危險時,它們會不顧一切地保護自己的家庭。電影《金剛》把大猩猩塑造成了身體強健、力大無窮的猛獸,會扔出一架戰鬥機砸落了另一架戰鬥機。現實世界中大猩猩當然不會扔飛機了,但它們扔磚頭還是非常厲害的,十幾米的距離內相當準。
在靈長類動物中,大猩猩與人類最為接近。與其他大猿一樣,大猩猩有48條染色體〔24對),比人類多一對。大猩猩的DNA與人類的相似度高達97.9%。
2007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瀕危物種“紅色名單”,大猩猩被列為“嚴重瀕危物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專家說:“大猩猩是世界上與人類最相近的物種,但如果把全球現存大猩猩聚在一起,也裝不滿兩三個足球場。”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大猩猩數量迅速下降的呢?其實,這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許多大猩猩被中非地區居民殺死,還有商業食肉交易以及遭受埃博拉病毒等因素,近25年來大猩猩數量下降了60%。長此以往,人類在未來10~12年內將失去大猩猩。除大猩猩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還指出,目前全球1/4的哺乳動物、1/3的兩棲動物、70%的植物物種正麵臨生存危機。這說明人類對動物的保護顯然不夠,我們必須采取行動,有效地製止減緩地球物種滅絕危機。
南極的“主人”——企鵝
人們常常把企鵝稱為南極的“主人”,一看到企鵝,自然就會想到世界寒極——南極洲。這也難怪世界冷飲行業的產品常以企鵝作為商標,在盛夏,一看到企鵝,會給人帶來一種清涼、爽快之感。凡是登上南極陸地的人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成群結隊、漫山遍野的企鵝,企鵝給南極洲這個冷落、寂寞的冰雪世界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尤其是它那彬彬有禮、紳士般的風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企鵝的生活習性也非常獨特。比如,在龐大的動物世界中,帝企鵝(皇帝企鵝的簡稱,是現存企鵝家族中個體最大的)打破了雌性“生兒育女”常規,創造了雄企鵝孵蛋的奇跡,是動物界的一大壯舉。
雌企鵝在產蛋以後,立即把蛋交給雄企鵝。這主要是因為,雌企鵝在懷孕期間有1個月的時間都沒有進食,精神和體力消耗十分嚴重,需要到海裏去休息一下,飽餐一頓。然而,雄企鵝孵蛋,的確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企鵝的生殖季節,正值南極的冬季,氣候嚴寒,風雪交加。在孵蛋期間,為了避寒和擋風,常常需要幾隻雄企鵝並排而站,背朝來風麵,形成一堵擋風的牆。孵蛋時,雄企鵝雙足緊並,肅穆而立,以尾部作為支柱,分擔雙足所承受的身體重量,然後用嘴將蛋小心翼翼地撥弄到雙足背上,並輕微活動身軀和雙足,直到蛋在腳背停穩為止。最後,從自己腹部的下端耷拉下一塊皺長的肚皮,像安全袋一樣,把蛋蓋住。
從此,雄企鵝便彎著脖子,低著頭,全神貫注地凝視著、保護著這個掌上明珠,竭盡全力、不吃不喝地站立60多天,一直到雛企鵝脫殼而出,才能稍微鬆一口氣,輕輕地活動一下身子,又準備完成護理小企鵝的任務。剛出生的小企鵝,不敢脫離父親的懷抱擅自走動,仍然躲在父親腹下的皺皮裏,偶爾探出頭來,望一望父親的四周,窺視一下四周冰天雪地的陌生世界,很快就把頭縮回去了。它哪裏知道,在長達3個月的時間裏父親所受的苦難和付出的代價:冒嚴寒頂風雪,肅立不動,不吃不喝,隻靠消耗自身貯存的脂肪來提供能量和熱量,保證孵蛋所需要的溫度,同時維持自己最低限度的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