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富饒神秘的“藍色的國庫”(2)(2 / 3)

其次,冰川融化對全球地表熱量平衡、大氣環流和海洋洋流也有重要影響。由於冰雪對太陽輻射有強烈的反射效應,冰川麵積大規模變化會引起地表輻射和熱量失衡,從而導致大氣環流的改變。極地冰蓋大量融化產生的冷水注入海洋將使原來洋流格局發生變化,以致於改變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狀態,進而影響全球氣候。

高山冰川強烈融化還會使永凍土層喪失“粘合劑”的功能,導致一些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如冰湖潰決、山崩、洪水、冰川泥石流等。

再次,冰川變化對能源供給影響巨大。冰川消融會導致固體水資源的儲量減少,造成水資源短缺。比如,歐洲阿爾卑斯山等地區冰川融水是重要的水電資源;在我國的幹旱地區,如新疆的南疆,那裏的農業和牧業主要依靠雪山融水,塔裏木河與河西走廊也主要取決於冰川補給。

最後,有研究稱,冰川融化會釋放病毒,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科研人員在從極地鑽取的冰芯中發現,其中含有古老的病毒,而且經過了幾千萬年,這些病毒居然還是活的。他們認為,極地冰川是古老病毒的最大庫存地,一旦冰川全部融化,這些病毒就可能會釋放出來,給人類製造一場空前的大災難。

另外,冰川融化對旅遊業也會帶來重大影響,一些以雪山冰川著稱的景點有可能瀕臨消失。如我國的玉龍雪山冰川等維度比較低的冰川,將會首當其衝受到氣候變暖的威脅。

地球變暖是造成冰川消融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國有共同的義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發達國家應發揮更大的作用,率先承諾減排義務,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從根本上扭轉地球變暖的趨勢,保護人類的共同家園。

為呼應這一主題,結合我國環境保護的中心任務和重點工作,展示中國政府和人民減少汙染物排放、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決心和行動。我國政府在經濟社會“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實現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目標,並將這一約束性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級政府各相關行業。當前,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工作力度明顯加大,約束性指標的導向作用開始顯現。推動汙染減排、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不僅需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大工作力度,而且需要取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動員最廣泛社會力量踴躍參與。

2007年,我國將“汙染減排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旨在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公眾參與,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減少汙染物排放、與環境友好相處成為每個單位、每個企業、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

總之,冰川消融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課題,地球的氣候和環境變化本身又是波動的,科學界對冰川消融的研究仍在進行中,還無法下定論。

誰惹怒了暴躁的海洋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端離岸不遠處的海底,印度洋板塊的碰撞引發強烈地震,繼而產生巨大的海嘯引起連鎖反應,海嘯引起10米高的海浪。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給印尼、斯裏蘭卡、泰國、印度,馬爾代夫等國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統計數據顯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造成了15.6萬人死亡,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來人類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人們在為受災國家損失的眾多生命扼腕痛惜的同時,一個問題由然而生:誰惹怒了印度洋?

有專家指出,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都是引發海嘯的元凶。破壞性的地震海嘯,隻在出現垂直斷層,裏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全球地震海嘯發生區的分布基本上與地震帶一致。破壞性較大的地震海嘯平均六七年發生一次,其中約80%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當海底地震導致海底變形時,變形地區附近的水體產生巨大波動,海嘯就產生了,此次的印度洋海嘯也是如此。

在開闊海麵海嘯波高度很低,海嘯波在大洋中移行時,波長可達數十或數百公裏,波高僅為1米左右,周期2~200分鍾。海嘯的傳播速度與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嘯的傳播速度一般為每小時二三百公裏到1000多公裏。海嘯不會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災害,正在航行的船隻甚至很難察覺這種波動。海嘯發生時,越在外海越安全,因此,準備靠岸或者停靠在岸邊的船隻要及時向外海開就可以化險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