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懂得_計劃生育_的動物(1 / 1)

計劃生育並不是人類的專利。有些高等動物在對自然環境適應的過程中,練就了"計劃生育"的"祖傳秘方",把"計劃生育"搞得"有聲有色",其"節育措施"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

瑞典動物學家特·沙恩茲通過長期觀察和研究,發現生活在瑞典南部的紅狐,其數量並不受它們的主要食物——野兔的多少所約束。當自然界中野兔數量明顯減少時,紅狐並不"背井離鄉"而遠走高飛,也沒有因為饑餓而大批死亡。它們本能地懂得,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繼續繁殖後代是不明智的,而是采取積極的節育措施,以正常年景交配數量的一半的狐參與交配;那些無緣享受"蜜月"的紅狐很識時務,自覺地散居在帶有後代的狐穴旁邊,並不"爭風吃醋"、"大打出手",它們用這種減少繁殖的方法保護自己。

海狗聰明而理智,它們雌雄交配都選擇在秋天進行,並將產期控製到翌年春。因為它們"懂得",經過一個夏天的大量捕食活動,到秋天,"男女雙方"都身強力壯,這時交配是最佳時期。

貂、花斑臭鼬等齧齒類動物,夏秋交配後,健康的愛情卵能暫時"停止活動",也不馬上附在子宮壁上,而是呈囊胚狀態浮遊於子宮內,等到寒冬過去,溫度升高,食物豐富,生理上又充分做好了懷孕生產的準備後,貂和花斑臭鼬這才使囊胚附在子宮壁上發育成胎兒。這樣,"小寶寶"生下後有一個優越的生長發育環境,達到了優生優育之效。

大千世界,無獨有偶。熊的生育觀與貂等動物有點"英雄所見略同"。雌熊在夏天交配受精後,經過一夏一秋頻繁獵食,體內貯藏了足夠的能量,直到初冬才使囊胚開始發育,等第二年春才產仔。懷孕期間,如果雌熊覺得身體狀況不足以支持到生產時期,則會中途果斷地自行流產,以免母子受苦受難。

棲息在埃及尼羅河兩岸的非洲大象,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者"。它們能根據當地食物的豐貧狀況來決定多產還是不產。生物學家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尼羅河的一些地方,樹林茂盛,食物豐富,母象在這種"世外桃源"的環境下,每隔4年便可生育一胎;而河的另一些地方,因氣候條件惡劣,食物貧乏,母象在這種"窮山惡水"的環境下,每隔9年才產一仔以降低"象口"密度,保持供量平衡。

非洲羚羊同樣具有類似的節製生育能力。雌羚羊一旦"陰差陽錯"地受孕懷胎過早,它們能把快要分娩的胎兒繼續留置在腹中,用"過期妊娠"的辦法,盡量推遲分娩時間,等待著春暖花開、萬物生長的季節到來時,再產下幼仔,以保證哺乳期間有足夠的食物,不致於後代挨凍受餓。這種奇特的"晚牛"本領唯羚羊獨有,是一種絕妙的"計劃生育"措施。

生物學家認為,動物這種獨特的生育節製本能,不但可使它們的出生率與外界自然環境保持著相對的平衡,而且對後代的繁殖和生存也極為有利,順應了"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