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望無際、遮天蔽日的非洲熱帶原始森林裏,有一對居住了幾十年的夫婦。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精心考察、撫育和馴化幼小的野獸,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從而成了當代傳奇式的人物。根據他們幾十年的密林生活拍成的電影《獅子與我》也風靡一時。這對夫婦,就是喬治·亞當遜和嬌伊·亞當遜。

喬治原是英國人,嬌伊則是奧地利人。1955~1956年,喬治在肯尼亞北部邊境省擔任捕獵高級督察期間,當地接連發生野獸傷人的事件。喬治出於自衛,不得不開槍將一頭母獅打死,雄獅也立即被嚇跑了。後來在附近的土穴裏,他們又發現了3頭剛產下來不久的幼獅。

為了工作的方便,亞當遜夫婦把家搬到林區離土著人不遠的一個較為偏僻的地方。這裏各種野獸經常出沒,離幼獅上穴也不遠。喬治連著在土穴附近觀察了幾天,始終沒看到被嚇跑的那頭雄獅。他怕幼獅被餓死或被別的野獸吃掉,就把它們抱回自己的家裏。嬌伊很了解自己的丈夫,積極支持丈夫的事業,並成了丈夫惟一不要報酬而又非常忠實的助手,一起擔當起考察、馴化和研究野生動物的任務。後來,他們把其中的兩頭幼獅送給荷蘭鹿特丹動物園馴養,而將最小的一頭留在身邊,還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愛爾莎。

經過多次觀察,他們發現豢養的獅子和野獅的習性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已經和自家的貓和狗沒有多大區別了。直到兩年以後,愛爾莎已滿兩歲,成了一頭健壯的母獅,卻仍跟幼小時一樣,和主人形影不離。有時它跟主人到附近土著人居住區去,表現得規規矩矩,十分溫順,以致土著人也敢在它身上撫摸了。看著愛爾莎的這種變化,亞當遜夫婦感到他們第一個階段的任務已經完成了。要說經驗或體會,那就是環境(必須脫離大自然)、母愛(像被打死而使喬治痛心不已的那頭母獅)加耐心(他們在愛爾莎身上花了整整兩年時間)。從現在起,他們重新使它“野化”了。每當天剛黎明,他們就帶著這頭母獅,到鐵絲網以外的山地去,讓它聽著其它獅子和野獸的吼叫或咆哮,慢慢地開闊視野,適應環境。晚上,在鐵絲網內,他們又人為地朝它附近驅趕一些小動物,逐步鍛煉和提高它獵取食物和進行自衛的本領。就這樣,天天如此,月月如此,不管刮風下雨,從不間斷。跟原先記錄它的退化一樣,他們每天都把它的進步作了詳細的記錄。

亞當遜夫婦的科學實驗已經證明,他們的愛心並沒有白費。那些重新“野化”後又放回森林中的野獸們,並沒有像“不肖子孫”那樣忘恩負義,一去不返了,而是仍記著主人的撫育之恩。甚至多年以後,一些雄獅、母獅、老虎、豹子等,還會回到“老家”、“娘家”、“母校”來探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