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有機食品的必備常識(3)(1 / 2)

(一)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普遍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擴大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規模,組織實施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努力把廣大農戶培養成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積極發展種養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和集體經濟組織等各類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經營主體。采取各類支持政策,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帶頭人。支持工商企業、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鄉土人才創辦現代農業企業。

(二)加強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和權益保護。加大"陽光工程"等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支持力度,進一步提高補貼標準,充實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完善培訓機製。適應製造業發展需要,從農民工中培育一批中高級技工。鼓勵用工企業和培訓機構開展定向、訂單培訓。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民轉移就業培訓。按照城鄉統一、公平就業的要求,進一步完善農民外出就業的製度保障。做好農民工就業的公共服務工作,加快解決農民工的子女上學、工傷、醫療和養老保障等問題,切實提高農民工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

(三)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這是增強農民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繼續改善農村辦學條件,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07年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有條件的地方可擴大免、補實施範圍。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擴大職業教育麵向農村的招生規模。加大對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農林類專業學生的助學力度,有條件的地方可減免種植、養殖專業學生的學費。努力掃除農村青壯年文盲。繼續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試點範圍,加強規範管理,擴大農民受益麵,並不斷完善農村醫療救助製度。加強農村計劃生育工作,全麵推行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加大少生快富工程實施力度。增加農村文化事業投入,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加快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步伐。

(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人員能力。建立農村基層幹部、農村教師、鄉村醫生、計劃生育工作者、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及其他與農民生產生活相關服務人員的培訓製度,加強在崗培訓,提高服務能力。進一步轉換鄉鎮事業單位用人機製,積極探索由受益農民參與基層服務人員業績考核評定的相關辦法。加大城市教師、醫務人員、文化作者支援農村的力度,完善鼓勵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到農村服務的有關辦法,引導他們到農村創業。有條件的地方,可選拔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到鄉村任職,改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結構。

七、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製機製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是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客觀要求。必須加快改革步伐,為建設現代農業提供體製機製保障。

(一)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有條件的地方要在全省範圍內開展鄉鎮機構改革試點,暫不具備條件的省份要進一步擴大市、縣試點範圍,從鄉村實際出發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完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製和工作機製,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認真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改革措施,搞好教育人事製度改革,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省以下財政管理體製,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製度,增強基層政府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安排一定資金,對地方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給予獎勵補助。

(二)統籌推進農村其他改革。進一步發揮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農村金融中的骨幹和支柱作用,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盡快明確縣域內各金融機構新增存款投放當地的比例,引導郵政儲蓄等資金返還農村,大力發展農村小額貸款,在貧困地區先行開展發育農村多種所有製金融組織的試點。堅持農村基本經營製度,穩定土地承包關係,規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征地製度改革。穩定漁民的水域灘塗養殖使用權。加快推進農村集體林權製度改革,明晰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繼續搞好國有林區林權製度改革試點。積極搞好水權製度改革,探索建立水權分配、登記、轉讓等各項管理製度。繼續推進農墾體製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製,發揮農墾企業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