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昆蟲的生活(1)(1 / 3)

昆蟲經曆的一生

有些動物度完一生需要經過十幾甚至幾十年,而昆蟲的一生往往隻在很短的時間裏渡過。一個個體(無論是卵還是幼蟲)從離開母體發育到性成熟產生後代止的個體發育史,稱為一個世代。世代也就是從出生到死亡(非意外死亡)的整個發育過程。更確切地說,一種昆蟲在一年內的發育史,從當年的越冬蟲態開始活動起,到第二年越冬結束為止的發育經過,稱生活年史,簡稱生活史。

不同昆蟲完成一個世代所需的時間也不同,在一年內能完成的世代數也不同。有的昆蟲一年隻完成1代,就稱為一化性昆蟲。一年發生2代以上的,稱為多化性昆蟲。二化螟、三化螟的名稱就是根據它們一年發生的世代數命名的。有的昆蟲一年內能完成很多代,危害棉花的蚜蟲一年之中可完成20~30代。另外一些種類完成一個世代則往往需要2~3年,最長的甚至能達到十幾年,如嬋需要十七年。

一隻昆蟲從卵孵化出來以後,需要經過一係列外部形態和內部組織的變化,才能發育成性成熟的成蟲,這種變化稱為變態。昆蟲經過長期的演化,隨著成、幼蟲態的分化、翅的獲得,以及幼期對生活環境的特殊適應,發生了不少變態類型,主要有以下五個基本類型。

1.增節變態:增節變態是從多足綱演化來時保留下來的一種原始變態類型。在昆蟲綱中唯有無翅亞綱的原尾目是以增節變態型式發育的。這種變態的特點是幼期和成熟期之間除了個體大小和性器官發育程度的差別外,腹部的體節數是逐漸增加的:初孵化的原尾蟲腹部隻有9節,以後在最後2節之間逐漸增加出3節,至全數12節為止。第12節是尾節,所增加的3節都是從第8節增生出來的。

2.表變態:這種變態類型無翅亞綱中除原尾目以外各目(彈尾目、纓尾目和雙尾目)所具有的變態類型。表變態的特點是從卵孵化出的幼期已經基本上具備了成蟲的特征,在胚後發育中僅在個體增大、性器官的成熟、觸角及尾須節數的增多、鱗片及剛毛的增長等方麵有所變化,一般來說這些變化都不很明顯。表變態的另一特征是在成蟲期還繼續脫皮。

3.原變態:這種變態是有翅昆蟲中最原始的變態類型,隻有蜉蝣目才有這種變態類型。它的特點是從幼期轉變為真正的成蟲期要經過一個亞成蟲期。亞成蟲期是一個非常短的蟲期,有時還不到一個小時,它在外形上與成蟲一樣,也能飛行。

4.不完全變態:這種變態類型隻有3個蟲期,即卵期、幼蟲期和成蟲期。成蟲期的特征隨著幼期的生長發育而逐漸顯現,翅在幼期的體外發育。不完全變態與原變態的主要不同點為:成蟲期不再脫皮,幼蟲期為寡足型(隻有3對胸足,無腹足)。最典型的不完全變態類昆蟲有:直翅目、等翅目、竹節蟲目、螳螂目、蜚蠊目、革翅目、齧齒目、紡足目、半翅目、同翅目等。這些昆蟲的幼蟲陸生,稱為若蟲。蜻蜓目、績翅目的幼蟲水生,因而其幼蟲比較特化,稱為稚蟲。

5.完全變態:這種變態類型有4個蟲期:卵、幼蟲、蛹和成蟲。完全變態類的幼蟲不僅外部形態和內部器官與成蟲完全不同,而且生活習性也常常不同。例如,蝴蝶的幼蟲為多足的毛毛蟲,取食植物的葉子;成蟲則是美麗的蝴蝶,大多取食花蜜和水。在全變態中,有一些昆蟲的幼蟲在各齡之間生活方式也是迥然不同的,因此,相應在體形、結構等方麵都有極大的差別。這種發育過程顯得更為複雜,所以另稱為複變態。複變態是某些寄生昆蟲所特有的現象。蕪菁是複變態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昆蟲的數量驚人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昆蟲。特別是在春暖花開以後,嚴冬降臨之前的這段季節裏,昆蟲的數量特別多。我們除了飽受蚊蟲叮咬與蒼蠅騷擾之苦外,稍不留神便會有小蟲飛進眼裏,或被蜂類蟄痛,或被毒蟲咬傷。即使是儲藏起來的食品和衣物也常遭害蟲的蛀食。另一些昆蟲則令我們賞心悅目,例如蝴蝶被人們稱為會飛的花朵;蟬被譽為大自然中的歌星;蟋蟀被稱為忠勇大將軍;還有釀蜜的蜜蜂、吐絲的蠶兒、發光的螢火蟲、空中巡邏的蜻蜓、漂亮的花大姐等等。我們已經知道,目前已有名稱的昆蟲約有100萬種。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種昆蟲到目前還不太清楚,估計在300~1000萬種。昆蟲不僅種類多,而且同一種昆蟲的個體數量也很多,有的個體數量大得驚人。

那麼,昆蟲為什麼會這樣多呢?這可以從幾個角度來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