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無花果縱向切開,你會看到它裏麵是空的,形狀像“罐子”,有很多帶細柄的小籽。這個“罐子”不是真正的果實,而是其花軸向內凹陷形成的。
我們平常看不到的花原來就是藏在這個“罐子”裏。“罐子”內壁上部生著許多雄花,下部生著許多雌花。雌花又有兩種,各生於不同的“罐子”裏:一種雌花花柱很短,柱頭不發育,是不孕性雌花。雖然它不能進行繁殖,但卻成了黃蜂幼蟲的“托兒所”。這種花做成的“搖籃”,稱為“蟲癭花”;另一種雌花花柱較長,為正常可孕性雌花。
無花果花能分泌甜蜜,黃蜂最習慣吃它。當雌黃蜂從“罐子”的頂端小孔鑽進去後,若停留在蟲癭花叢上,就將其很短的產卵管刺入子房裏產一枚卵,由於此種花的花柱很短,所以可把卵產在胚珠上。若是飛到長柱花的雌花叢中,順著花叢爬來爬去,可是被長花柱所阻擋,不能產卵於子房內,但無意間卻把雄花花粉塗抹在柱頭上。產在蟲癭花中的蟲卵很快孵化幼蟲,它吃胚珠長大,終於長出翅膀,羽化成小蜂。此種小蜂往往屬雌性,從無花果的小孔中飛出去與雄蜂交尾後,又去尋找別的蟲癭花。如此反複循環,使無花果的長柱花都能借助於黃蜂完成授粉作用。
黃蜂“巧製”無花果這一生物現象,表明了植物與昆蟲在長期演化過程中,相互依賴是何等的巧妙與默契!
種子與陽光
世界上很多的種子植物,它們的種子在萌發時,隻要有適宜的水分、溫度和空氣,有光無光都能發芽。如小麥、向日葵等。
然而有些植物的種子萌發時,除了需要上述條件外,對光線還有特殊的“感情”。有光時,它們才能正常發芽,無光時則發芽緩慢,如煙草種子。
有些植物的種子,對光的需要更加嚴格,隻有在有光的條件下,才能正常發芽。如果把它們放在暗處,則完全不發芽,黑暗時間長了,種子甚至會死去。
我們把這類需要光線才能發芽的種子叫做需光種子。
需光種子在萌發過程中對光的要求程度有一定差異。有的種子需要連續光照;有的需要明暗交替;有的需要短時間的光照就足夠了。例如,煙草種子在播種前隻需要1小時的光照,就能滿足它們對光照的要求,播後就能發芽。
在農業生產上,對於需光種子常常實行淺播,以便讓它們接受到較多的陽光。如在播種煙草時,應該選擇向陽、光線充足的土壤。
有些植物的種子跟需光種子相反,它們萌發時對光“諱莫如深”。例如莧菜、茄子、番茄、洋蔥、瓜類和雞冠花等的種子,經過光照以後反而發不了芽。我們把這類種子叫做嫌光種子。在農業生產上,對於嫌光種子,應該播得深一些,有時還要用秸稈遮掩畦麵,以免受到光線的傷害。
目前已知的需光和嫌光種子都不多。大多數農作物種子萌發,均不受光照影響。種子發芽對光的需要與否是種子本身的一種生物學特性,這種特性的形成與它在原產地的自然生長環境有密切關係。人們認為,種子發芽需要光是一種保護作用。一些特別小的種子,其中貯藏的食物很少,如果它們埋得太深,就可能在未長出地麵時,儲藏物質消耗一空,而萌發對光的需要,保證了種子隻能在地麵或靠近地表萌發。嫌光種子萌發時為光所抑製,同樣也是一種保護作用。它可使緩慢生長的種子免於在一次陣雨後地麵上萌發。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可能在根係長出以前幹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