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要讓母親河隻出現在夢中(1)(1 / 3)

河流是什麼?

哲學家說,生命最普遍的含義是存在和消亡,一種自然本體隻要具有存在和消亡的過程,都應是具有生命的。所不同的,隻是生命的層次與存在方式互有差異。而河流完全符合這種自然本體性,因此我們認為,它們也是有生命的。

一條河流的形成,大都經曆過板塊構造運動、溝穀侵蝕、水係發育、河床調整等曆史時期。盡管每條河流的地質條件和外在形態各不相同,但都擁有以下共同的生命特征:河流有源頭、有幹、支流、濕地、連通湖泊、河口尾閭組成的龐大水係。它們一路接溪納流,奔騰跌宕,最終或融身海洋,或潛入內陸,具有完整的生命形態。

在構成河流生命的基本要素中,流量與流速代表了河流生命的規模和強度,洪水與洪峰是河流生命的高潮與能量頂峰,水質標誌著河流生命的內在品質。

正是由於這些特征,無數的河川溪流才顯示了它旺盛的生命活力。它們晝夜不停地騰挪搬運,以巨大的力量維持了生態係統和能量交換的總體平衡。河流所經之處,生靈跳躍,萬物豐茂,一片生機。

千萬年來,河流是人類文明史發展進程的依托。人類童年的第一行腳印,即印跡於河流岸邊。先人通過對河流特征的感知,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農業,並誕生了相應的科學技術、政治文化和社會分工,人類由此進入文明之門。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分別產生於黃河、尼羅河、印度河以及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的兩岸。

河流文化生命是一種催生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傾向。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進程中,人類受河流百折不撓、交融彙流等自然形態的精神塑造,使得紛爭不已、相互隔膜的部落族群,獲得標誌性的文化認同,最終演化成了現代民族國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層意識形態。

河流文化生命具有很強的傳承功能。世界上所有的大河在孕育人類文明的同時,都書寫了一部生動的河流文化生命史。它們或是記錄治國安邦方策,演繹哲學思想;或是標量科技發展水平,鑒戒曆史演進規律,浩若煙海,博大精深,成為一個民族發展過程中重要的精神寶庫。

河流文化還蘊含著深邃的美學價值。河流景觀奔騰不息,聲色鮮明,極具運動性和個性化的特質,激發了人類豐富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懷,從而產生了河流美學。

曆史地看,河流的興衰與文明的興衰並行。一度輝煌的巴比倫文明後來成為“隕落的空中花園”,美洲瑪雅文化給後人留下一堆難以破解的神秘廢墟,中國古老絲綢之路上的樓蘭國悄然消亡在滾滾大漠……這一幕幕文明沒落的悲劇,無不是由於河流斷絕.水源枯竭、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的結果,它們像沉重的曆史警鍾聲在悠悠時空中回蕩。

河流究竟是什麼?如果說原始文明時期:人類依附並崇拜河流,人們“逐水草而居”,以漁獵為生,被動地依附於自然。每逢水旱災害,不得不乞靈上天恩典,把河流尊奉為神靈頂禮膜拜。這一時期,人與河流處於一種原始的不自覺的和諧狀態。那麼農耕文明時期:人類初步開發利用河流,但仍主張敬畏河流。隨著青銅器、鐵器的相繼使用,人類開始有條件興建一些水利工程,對河流洪水有了一定的防禦能力。但由於此時人類改變河流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仍然認為河流對人具有主宰作用,在相當程度上保持了河流的生態平衡。

隻有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人類開始控製河流,對河流實行掠奪式開發。

這一時期,隨著生產力的迅速提高,人類基本上擺脫了對自然力的依賴,能夠通過科學技術來控製、改造和駕馭自然過程,在意識形態上,“人定勝天”思想逐步占據了主導地位。生產規模、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極大地刺激了人們從河流中獲取財富謀求社會進步的欲望。用水需求急劇增加,眾多水利工程的興起,大量工業和生活廢水排入河流,對河流形態、資源能力、運動規律以及河水品質產生了巨大影響。河道斷流,河床萎縮,湖泊幹枯,尾閶消失,水質汙染加劇,生物多樣性減少,直接導致了河流生態的空前危機。

當前,麵對哺育了人類文明的河流,我們理應意識到給予河流以道德的關懷,理應做到對河流權利的尊重:河流的完整性權利,河流的連續性權利,河流的清潔性權利,河流奔騰的權利。上述四種權利是保證河流健康的最基本條件。

完全可以這樣說,毀滅河流就是毀滅文明,就是毀滅人類自己。

河流所承受的汙染

2004年11月29日,聯合國環境計劃署組織的“麵向21世紀的世紀水資源委員會”總結的調查報告指出,世界的大江大河的水質欠佳。世界多半河流的水量日益減少,而汙染程度日漸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