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巨大的水庫(4)(2 / 2)

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另一類重要的捕撈對象是海參與海蜇。

海參屬棘皮動物門。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珍貴的營養品。海參在中國分布很廣,渤、黃、東、南海皆產。種類很多,中國近海有100多種,僅西沙群島附近就有20餘種。中國常見的海參有刺參、棘錨海參、柯氏瓜參、紐細海參、黑乳參、梅花參、海老鼠、蛇目白尼參、二斑白尼參、輻江參等。刺參產於黃、渤海,以遼寧、山東沿岸產量較大。梅花參產於南海,以海南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產量較大。

海蜇是一種透明膜質的腔腸動物,屬水母類。它具有生命期短、生長快及繁殖力強等特點。中國沿海常見的海蜇有4種:海蜇、麵蜇、沙蜇和黃斑海蜇。前3種主要分布在渤、黃、東海,尤其第一種,是分布廣、數量最多的種類(東海最多,黃、渤海次之),它的產量占中國海蜇總產量的85%左右。黃斑海蜇是一種熱帶性水母,主要分布在南海。海蜇喜棲息於高溫、低鹽海域,水深5~40米深處。以浮遊生物為食物,自遊能力差,隨波逐流。

每年夏季當台灣暖流勢力增強或東南季風盛行時,海蜇漂遊北上,6~8月到達東、黃、渤海沿岸,形成魚汛。

除了動物,海藻是海洋中較常見的植物,絕大部分屬於較低等的藻類植物。海藻是無胚的,具有葉綠素自養葉狀體的孢子植物。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資源之一。

海藻的種類很多,按所含的色素、形態、構造與繁殖可分為九門:綠藻門、眼蟲藻門、甲藻門、矽藻門、金藻門、黃藻門、褐藻門、紅藻門及藍藻門。除綠藻、褐藻、紅藻及藍藻四門為群體或多細胞體的底棲藻類外,其餘五門絕大多數為單細胞的浮遊藻類。浮遊藻類約占所有藻類的99%。它們是海洋中有機物的主要生產者,代表海洋裏的初級生產力,構成食物鏈的第一個環節。但因它們個體甚小,不能被人們直接所利用,所以一般說的海藻資源主要指褐藻、紅藻、綠藻和藍藻等定生藻而言,其中有生產價值的是前兩者。

褐藻種類有1500種左右。中國北方海域的種數多於南方。常見的褐藻有海帶、裙帶菜、水雲、黑頂藻、網地藻、團扇藻、鐵丁菜、酸藻、萱藻、囊藻、幅葉藻、鵝腸菜、點葉藻、鹿角菜及馬尾藻等。

紅藻的種類更多,約3000種之多。常見的有紫菜、江蘺、石花菜、紅毛藻、海索麵、雞毛菜、珊瑚藻、蜈蚣藻、海蘿、麒麟菜、叉枝藻、紅皮藻、軟骨藻、仙菜等。

海帶呈褐色而有光澤,藻體由“根”(假根)、柄、葉三部分組成。其“根”並非用來吸收養料,僅起固定作用。養料全靠葉片吸收。海帶是兩年生的寒帶性藻類。喜歡生活在水流暢通、水質肥沃、夏季水溫不超過20℃的海域,因此,過去多在北方海區養殖。1957年,中國成功地把海帶養殖移到南方。海帶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除食用外,可醫治甲狀腺腫大,還可提碘、甘露醇、褐藻膠等工業原料。

裙帶菜是一種一年生植物。藻體也分“根”、柄、葉,內部構造大致與海帶相似,但不同於海帶,它是溫帶性藻類,生長在離岸較遠、受淡水影響較小的岩礁上。中國遼寧、山東和浙江沿海均有分布。

紫菜也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用海藻,葉子扁平,薄如蟬翼,粘滑,下部有盤狀或半球狀的固定器(假根)附著在岩礁上。中國的紫菜約有10種,分布很廣,南從海南島、北到遼東半島沿海皆有生長,比較常見的有圓紫菜、長紫菜、甘紫菜、邊紫菜和壇紫菜等。過去中國的紫菜養殖多停留在自然采苗和人工繁殖,現已實現人工采苗養殖法,使紫菜的人工養殖投入大規模生產。

江蘺也一年生植物,色暗紅或褐綠,多分枝,呈圓柱和扁形,生長在低潮線附近的沙礫上。我國沿海各地均有分布。種類很多,常見的有真江蘺、繩江蘺、脆江蘺、粗江蘺、鞭江蘺等。江蘺藻體含有大量藻膠,也是製作瓊膠的良好原材料,若與石花菜混合可製凍粉。中國沿海各地均已大規模養殖。

石花菜有紫紅、深紅等色,為多年生溫帶性海藻。體內含有大量膠質,除食用外,是製作瓊膠的良好原料。在醫學、紡織、造紙、印刷、食品工業上均有廣泛的用途。石花菜喜歡生活在水清流急、低潮線下1~10米的岩礁上。主要產於渤、黃、東海沿岸。

除上述四大類資源外,我國沿海和近海還有許多其他資源,諸如海岸帶及港口資源、海塗資源、旅遊資源以及海洋空間資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