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巨大的水庫(3)(2 / 2)

台灣東岸和南岸沿海多熱帶性魚種,主要有鰮類、遮目魚、黃魚、鰹魚、鯖魚、鯛、墨魚、金槍魚等。

東海外海漁場的上層魚類資源豐富,潛力非常大,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

南海漁業資源的主要特點是魚種繁雜,潛力很大,但非食用魚的比例較大。主要經濟魚類有藍圓鯵、金色沙丁魚、白腹小沙丁魚、獨角魨、綠鰭馬麵魨、馬六甲鯡鯉、條尾鯡鯉、長條蛇鯔、金線魚、紅鰭笛鯛、二長棘鯛、短尾大眼鯛、長尾大眼鯛、石鱸、大黃魚、大白姑魚、帶魚、銀鯧、點帶石斑魚、刺鯧、鮐魚、海鰻、烏鯧、海鯰、鰳魚、神仙青鱗魚、尖吻小公魚、康氏小公魚、中華小公魚、斑點馬鮫、青幹金槍魚、圓舵鰹、白卜鮪、鯊、鰩等。

南海的漁場很多,當前主要開發利用的是一些近海漁場,而大片的外海漁場尚待開發利用。近海漁場有粵東漁場、粵西漁場、北部灣漁場、清瀾漁場、西沙漁場等,其中北部灣漁場是以潿洲島為中心的大漁場,終年均可捕撈。

我國的眾多海產魚類中,帶魚、大黃魚、小黃魚素有中國“家魚”之稱。

帶魚為中下層魚類,屬暖水性魚種。分布很廣,渤、黃、東、南海皆產。

喜微光、畏強光,因此,一般夜間上升至表層,白天下降至深處。有集群洄遊的習性。在東、黃海的群體通常於初春結群北上進行生殖洄遊,陸續產卵至夏季,生殖完畢後在近海索餌,冬季冷空氣南下、水溫降低時,又集群返回越冬場越冬。帶魚壽命較短,但生長迅速,補充群體數量多,恢複能力強。

產量高,年產約50萬噸,居中國海產經濟魚類首位。

大黃魚是一種棲息在60米左右的中上層魚類,是亞熱帶暖水性魚種。分布在東、南海及黃海南部,為東海和南海的重要經濟魚類。大致以舟山群島為界,可把大黃魚分成南北兩大種群:北稱北洋大黃魚,體大,魚齡大,漁場廣,資源量多;南稱南洋大黃魚,以體小,魚齡小,漁期早和資源量少為其特點。大黃魚是結群性發聲魚類,尤以生殖季節會在水中發出較強的聲音。

每年春季洄遊到江蘇、浙江和福建沿岸產卵,冬季又到東海外海越冬,從而在漁業生產上形成兩個旺季——春汛和秋汛。東海以春汛為主,南海則以秋汛為主。主要漁場有呂四、舟山、溫州、三都澳和汕頭等。

小黃魚通常棲息在泥質或泥沙質海區,水深一般不超過100米,是溫水性魚種。

生活的海域比大黃魚偏北些,分布在渤、黃、東海,約北起遼東灣,南到台灣海峽。魚群有明顯的垂直移動現象,黃昏上升,黎明下沉,白天棲息在底層或近底層。產卵期間也發出“喀喀”、“沙沙”的聲音。通常,小黃魚的洄遊種群有三:一是在黃海南部濟州島以西越冬,春季北上進入渤海灣、遼東灣及鴨綠江口附近產卵;二是在黃海南部和東海北部,主要在江蘇呂四洋產卵;三是分布在東海,在浙江溫州外海域越冬,於長江口外佘山東北海域產卵。

除了豐富的魚類資源外,我國近海還有很多如對蝦、毛蝦、鷹爪蝦、海蟹、扇貝、烏賊(墨魚)、海蜇等重要的無脊椎動物資源。無脊椎動物的種類很多,經濟價值較高的就有約百餘種。

烏賊、章魚等動物屬頭足類,因頭部有長的腕手起著手和足的作用而得名。頭足類數量很大,在海洋漁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近海的頭足類主要由烏賊科和槍烏賊科的種類組成。目前構成中國主要捕撈對象的有東海的曼氏無針烏賊,黃、渤海的金烏賊、日本槍烏賊以及南海的中國槍烏賊。其中曼氏無針烏賊的產量最高,約占中國烏賊總產量的70%。

烏賊也有我國“家魚”之稱,與帶魚、大黃魚、小黃魚並列,為中國的“四大漁業”。

烏賊的生命期很短,但生長迅速,一年達性成熟。生殖後,親體大多死亡,生殖群體基本上由補充群體組成。烏賊性嗜火光,平時喜生活在深海海底。春季,成群地洄遊到18~30米深的淺海區產卵;產卵後,親體大批死亡,幼體在近岸攝食成長。秋後,隨著水溫下降,又離岸進行越冬洄遊至越冬場。

曼氏無針烏賊在浙中、浙南和閩東沿岸水與台灣暖流交彙處附近越冬;金烏賊在黃海中部成山角以南至北緯35°的狹長海域越冬;日本槍烏賊越冬在黃海中部北緯34~37°、東經122~124°海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