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軍事戰爭與地理(2)(1 / 2)

而在另一次戰鬥中,由於使用了過時的地圖,美軍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1943年10月,美軍準備在日本占領的吉爾伯特群島的塔拉瓦島上登陸,當時使用的是100多年前的水文圖。這張圖早過時了,由於珊瑚礁的堆高,周圍水域的情況已經變化很大。結果,美軍的登陸艇不能靠近海岸,海軍陸戰隊的士兵隻得涉水登陸,失去了寶貴的時間,且暴露在日軍麵前,成了日軍炮火的目標。這次登陸共傷亡了3000多名士兵。

由此可見,地圖不但與自然科學有關,而且與軍事科學有著密切的關係,關鍵的時候,它決定著戰爭的勝負。

氣球炸彈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巧借東風的故事,已成千古佳話,廣為流傳。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位巧借西風施放氣球炸彈的人卻鮮為人知,這人就是日本著名的氣象學家——荒川秀俊。

話說1942年4月18日拂曉,美軍出動了16架B25型轟炸機對日本首府東京進行了猛烈的轟炸,東京頓時成為一片火海。對此事日本最高司令部的官員們大為震驚且極為惱火,發誓要不惜一切代價對美國實施報複,官員們都在絞盡腦汁地思考,卻苦於沒有有效的報複途徑。最後日本中央氣象台的氣象學家荒川秀俊突發奇想,想出一妙招,那就是借助西風的力量,施放氣球炸彈,於是他欣喜若狂地寫了份實施報告,並呈交給首相。報告聲稱,在離地麵1萬米的高空,有一穩定的西風帶,從日本直達美國,如果有無數隻高空氣球吊上炸彈,那麼兩三天後成千上萬噸的炸彈就會神不知鬼不覺地降落到美國爆炸。這一極為新鮮的科學奇想,立即引起日本首相的極大興趣,首相認為這比用轟炸機轟炸高明多了,當即批示,由荒川秀俊具體負責研製氣球炸彈。接到任務後,荒川秀俊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該項工作中,他覺得這是他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過了不久,由荒川秀俊設計並製造的一種新型武器定高可控漂流式氣球炸彈誕生了,隨後立即進行了大批量生產,隻待時機成熟,便立即騰空而起,在西風的協助下直逼美國。

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美軍攻近日本本土,日本領土受到嚴重威脅。此時,日本人拿出了他們的絕招,隨著首相的一聲命令,由荒川秀俊親手研製的氣球炸彈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幾百隻吊著炸彈的大氣球從一個秘密的生產基地騰空而起,沿著1萬米高空的西風氣流浩浩蕩蕩地向美國飛去。

兩三天後,放出的第一批氣球炸彈,果然在美國西部地區接二連三地降落爆炸,引起了頻頻大火,這不亞於美國B25型轟炸機對東京的轟炸,此後的8個月內,日本每月釋放1500枚左右的氣球炸彈,累計總數達9000餘枚。

這些氣球炸彈不僅造成了美國的頻繁大火及人員的大量傷亡,同時還使美國西部的居民們惶惶不可終日,商店關門,工廠停產,交通中斷,整個社會處於癱瘓狀態。但更為嚴重的,還是對建在內華達州的絕密原子彈工廠構成了極為嚴重的威脅,如果這些氣球炸彈一旦引起了原子彈工廠的爆炸,那麼,正在研製的原子彈計劃將會受到無法估量的破壞和損失,美國人朝思暮想的原子彈也會因此而流產。對此,美國朝野一片驚慌,迅速組織得力人員去調查此事。

聰明的美國人幾經周折,最後終於查明了氣球炸彈的“老家”,原來它們是從日本的九州、四國、本島等5處海濱放飛的。於是美國立即製定了“日落”計劃:第一,用飛機來迎擊飛來的氣球炸彈,讓它們在太平洋上空爆炸;第二,美國太平洋空軍對日本可能釋放和生產氣球炸彈的地區實施轟炸;第三,全力封鎖氣球炸彈給美國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消息,禁止新聞媒介發表任何關於氣球炸彈的報道,以使日本無法知道關於氣球炸彈的真實效果,動搖這一戰術的信心。後來從戰犯口供證實,正是這一措施,使日本以“沒有明顯戰果,氣球可能未飄至美國,造成戰爭資源浪費”為由,自動取消了這一計劃,而且氣球炸彈的發明者荒川秀俊還遭到軍方指揮官們的諷刺和非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