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遊。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遊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衝刷能力更強,其下麵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衝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遊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冰海沉船
泰坦尼克號,在世界航海史上曾被驕傲地稱為“永不沉沒的巨輪”,該船船身相當於三幢半住宅大廈的長度,被歐美新聞界譽為“海上城市”。1912年4月15日淩晨,它載著2207名旅客和船員作處女航時,同一座漂浮的冰山發生了僅僅為時10秒鍾的碰撞,便造成1513名旅客遇難的悲劇。這隆重的首航竟給它帶來了葬身海底的厄運。
泰坦尼克號遊輪於1912年4月10日從英國南安普敦起航開往紐約,登上這條船的富商大賈和英美兩國的社會名流,都想在這條嶄新的奇跡般的巨輪上逍遙自在地度過美妙的一周。甲板下麵,低等客艙裏乘坐的是數百名移民,他們要越過大西洋,到彼岸去開創新的生活。
最初幾天平安地過去了,但是到了到第四天,報務員收到了航行在前方的船隻發出的緊急電訊,電訊提醒他們冰山異乎尋常地向南漂浮,已經到了附近海域。4月14日是星期天,泰坦尼克號又收到了同樣內容的緊急電訊,然而這些警告均未受到高傲的船員的重視,第一次收到的警報被丟到一邊,幾個小時沒有向船長報告,後來的兩次幹脆沒有送交到指揮室。黃昏剛過,氣溫便開始驟然下降,盡管冰山臨近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泰坦尼克號卻既沒有改變航線也沒有降低航行速度。
夜幕降臨之後,愛德華·史密斯船長布置了警戒冰山的瞭望哨。23點40分眺望台上的人最先發現了冰山,值班軍官下令向右弦急轉彎。可是一切都太遲了,冰山已經將船弦外壁撞開了一條100米長的裂口。大多數旅客隻是感覺到了輕微的震動,幾乎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隨船的工程師們經過察看後認定:該船已經無法挽救了。他們認為,如果船上的16個防水艙隻有4個進水的話,船還可以浮在水上,但不幸的是有5個底艙的外壁被冰山撕裂了。三等艙裏的旅客大都起了床,因為海水已將他們房間裏的地板淹沒。報務員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最新規定的SOS呼救信號,在海難中使用這種信號還是第一次。午夜12點零5分,按照船長的命令救生艇開始下水。
旅客們並不清楚,在所有的救生艇上總共隻有1178個座位,隻能接納旅客總數的一半,但是按當時的法律規定,這種救生條件已經算相當充分了。起初,旅客當中並沒有發生恐慌,他們根本不相信會有什麼危險,因為泰坦尼克號是“永遠不會沉沒的”,直到船體出現了危險的傾斜,他們才失去了先前的鎮定。婦女和兒童首先離船。頭等艙裏的乘客優先登上了救生艇,在他們當中隻有4名婦女在這次海難中喪生。在二等艙和三等艙裏的272名婦女當中幸存下來的隻有96人。有一段時間,三等艙通向甲板的門甚至都被鎖住了,以防下麵的乘客湧到甲板上來。在越來越傾斜的甲板上,樂隊不停地演奏著拉格泰樂曲。
淩晨2點40分,泰坦尼克號幾乎在水中直立起來,然後便頭朝下沉入了3000米深的大西洋中。那些留在黑暗艙房裏的移民們和泰坦尼克號一起葬身於海底,甲板上的人全被拋入了冰冷的海水,成了這條著名的冰海沉船的隨葬品。
造成這條豪華巨輪沉沒的冰山,其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它是漂浮在極地海域的巨大冰塊。每年春夏時節,因氣溫升高極地海洋冰塊破裂而生成,在向溫帶、熱帶漂移時,逐漸消失。它們體積相差極大,大的冰山可達幾公裏長,這樣的龐然大物,是海上行船的巨大威脅。
泰坦尼克號被撞沉,說明了自然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人類切不可盲目自大,一定要對各種自然現象予以足夠的重視,不然就避免不了悲劇的發生。
打賭環遊地球
斐利亞·福克是一位英國紳士,他是改良俱樂部的會員。一天,福克先生說現在能夠80天環遊地球一周,俱樂部的其他會員說不可能,因為在當時情況下,要想80天環遊地球,必須極準確地一下火車就上船,一下船馬上又上火車才行,且路上不能出任何意外。因為這80天不包括壞天氣、頂頭風、海船出事、火車出軌等意想不到的事情。但是福克先生還是立了一張打賭字據,6位當事人在上麵簽了字。最後福克先生說:“今天是1872年10月2日,星期三。我應該在12月21號,星期六,晚上8點45分回到倫敦。諸位先生,我就要動身了。等我回來時,你們可以根據我護照上的各地簽證印鑒,來查對我這次的旅行路線。”就這樣,福克先生從倫敦出發,向東經過歐洲、非洲、亞洲、美洲四大洲,以堅定的意誌克服了無數的自然和人為的障礙,終於在1872年12月21號晚8點50分回到倫敦,很遺憾比預定的時間晚了5分鍾,於是他悄悄的回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