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原子彈及核電站(1)(2 / 3)

裂變反應的發現震驚了科學界,因為它說明鈾分裂的時候可以放出兩個中子,而這兩個中子又可能引起兩個鈾核分裂,這樣就能夠從一個鈾核裂變引起2、4、8、16……個鈾核裂變。這是鏈反應,它將釋放出無比巨大的能量。鈾裂變的發現,找到了釋放原子能的途徑,即通過鏈反應,不斷供給核分裂所需要的大量中子。

向現實的邁進

原子核發生裂變會放出極大的能量,每個原子核都是一個能量貯存庫,關鍵是怎樣打開能源寶庫的大門。費米和助手們發現的“鈾核裂變”,為打開原子能的寶庫提供了一把“鑰匙”。

起初,這把“鑰匙”並不十分順手,經常發生卡殼的現象,費米和他的助手們要完善這把“鑰匙”。有一次,費米的兩名助手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這兩位年輕人想用中子源輻射銀,他們做了一個銀質圓筒,然後將中子源放入圓筒內,再將圓筒放在一個鉛盒裏。他們經過精確的計量發現:將圓筒放在鉛盒的不同位置,產生裂變的強弱是不同的。他們趕緊去請教費米老師。

“這種異常是不是統計的錯誤和測量的不精確造成的呢?”助手問道。

“這也許是一個重要的發現。”費米思考了一會兒,又謹慎地建議道:“讓我們多做一些各種情況的試驗,再看看。”經過一連幾天的試驗,費米他們又發現了更多的怪現象。當將中子源放到圓筒外麵,在圓筒和中子源之間放置一塊鉛極時,反應更加劇烈。當時,費米他們使用自製的蓋革計數器來測量核反應的強弱,鉛竟然會影響核反應的強弱,費米又陷入了沉思,“鉛是一種重物質,可以影響裂變,那麼換成輕物質會怎麼樣呢?對,試試輕物質吧!”費米找來一大塊石蠟,在上麵挖了一個洞,將中子源放到洞裏,再用它來輻射銀圓筒,然後拿著一個蓋革計數器去測量反應產生的放射性強度。“哢,哢”,計數器像發了瘋似的響起來。人們怎麼也沒有想到,石蠟竟使核反應強度提高了幾百倍。

人們又興奮、又驚訝,七嘴八舌地議論道:“真是不可思議!實在讓人難以想象!簡直是見鬼了!”午飯的時間到了,人們不情願地散開了,費米獨自坐在實驗室裏,頭腦還在思考著剛才的實驗結果。終於,費米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石蠟中的氫核使中子速度減慢,這樣原子核更容易俘獲中子,而發生裂變。

因此,使反應速度驟然加快的直接原因,是氫核的緩速作用。

費米激動地向助手們講述了自己的推斷,最後堅定地說:“可以肯定,任何其他含氫原子較多的物質,比如水,都應該產生同石蠟同樣的效果!”當天下午,大家一起動手,把中子源、計數器和銀圓盤從樓裏搬到噴水池。實驗結果完全證實了費米的預見:水也會使中子減慢速度而使銀的放射性增強。人們狂呼起來,這一切意味著原子物理又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它證明普通中子(快中子)進行核反應時產生的威力不大,而用慢中子卻可以激活百倍以上。由於發現慢中子效應,費米獲得了1938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費米對鈾核裂變及慢中子效應的兩個重要發現,奠定了他後來設計第一座原子反應堆的部分理論基礎。當時費米已經把鑰匙插進了原子能開發的大門,隻需轉動一下,大門就會打開了。然而,由於費米的妻子是猶太人,意大利法西斯的反猶太法令,使他全家無法在意大利生活,1938年冬天,費米一家利用到斯德哥爾摩接受諾貝爾獎的機會,踏上了美國的海岸。在美國,費米為原子能的利用又做出了更為重要的貢獻,在那一段驚心動魄的歲月裏,原子能的研究終於走出實驗室,開始了“真刀真槍”地實戰階段。然而不幸的是,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由於法西斯侵略戰爭的緊迫,這項重要的科學發現沒有為人類開辟新能源造福,卻導致破壞威力巨大的原子彈的誕生。

“曼哈頓計劃”

裂變反應正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已經點燃的時刻發現的。當時的人們都有一種緊迫感,甚至恐慌感。很顯然,核裂變最初是在德國被發現的,德國人很可能利用原子能製造出某種爆炸物,這對於像費米那樣的一些剛剛逃離法西斯魔爪的科學家來說,更是憂心忡忡。1939年春天,費米決定去拜訪美國海軍部,報告關於核裂變的研究情況,可是沒有引起海軍部門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