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可以飛出大氣層,衛星可以回收,那麼能不能讓飛機來一舉完成這兩項任務呢?於是,本世紀80年代出現了航天飛機。航天飛機具有運載火箭、宇宙飛船和普通飛機的綜合性能。它起飛時,能像火箭那樣瞬間衝向太空;進入軌道後,能像飛船那樣繞地球正常運轉;返航時,又可像飛機那樣在大氣裏滑翔,在普通機場降落。

1981年4月12日,美國成功地用巨大的運載工具發射了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它全長為37米,翼展24米,重73噸。在發射時,飛機外麵的矽瓦有6片脫落;另外約有12塊嚴重損壞。

300多塊矽瓦片有輕微損壞,但它還是安全飛回來了。航天飛機裏有可以乘7人的座艙,還有可以載30噸貨物的貨艙。它既是太空中的公共汽車,又是太空中的卡車。

將人造衛星裝在航天飛機中,在航天飛機上用火箭發射,將其送入軌道,要比從地麵上用火箭直接發射便宜得多;航天飛機的貨艙也可作為相當理想的空間研究室,科學家可以在這裏穿著襯衣進行各種實驗。此外,科學家們還製定出利用航天飛機建造空間工廠的計劃。無重力、真空、無菌的宇宙空間是理想的工廠環境,在那裏可以製造出高純度藥品和用於製造半導體的單晶矽,以及強度高過鋼的幾倍的超級合金等,而這些產品在地球上很難生產。

可以預言,航天飛機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

盡管人類發明了火箭,並在航天史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跡,然而,人類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這一側麵更加證明科學技術研究的艱難、複雜以及探索者們的勇敢和毅力。

1967年1月的一天早晨,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發射場,矗立著70多米高的巨大火箭和“阿波羅”宇宙飛船,三名宇航員穿好宇航服,鑽進飛船裏邊,隨後關緊艙門,開始檢驗控製器。這時,一名宇航員突然大聲呼叫:“火!火!起火了!”刹那間,出現猛烈的火光,飛船立刻被濃煙和烈火包圍。人們看到火光,立刻急速跑來營救他們,人們奮不顧身地努力與通道上的濃煙和烈火搏鬥,不到3分鍾就打開艙門。然而已經太晚了,三名宇航員全部被燒死了。

時隔三個月,前蘇聯在中亞拜科努爾太空中心發射了一艘巨大的“聯盟1號”宇宙飛船,它花了26小時40分鍾,在太空繞地球運行了17圈,在返回地麵時墜毀,一名宇航員身亡。

又過了四個月,前蘇聯又發射了“東方紅11號”宇宙飛船,第二天同“禮炮號”飛船對接。結果對接成功,三名宇航員做了大量科學實驗。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了24天,返回地麵安全順利。乘直升機趕來的人們,急忙奔向飛船,可是,打開艙門一看,全都驚呆了。他們發現,三名宇航員都死了,他們都坐在各自的椅子上,看上去相當安靜,好像沒有受到什麼傷害一樣。1986年1月28日,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升空75秒鍾後突然起火爆炸,機毀人亡,造成人類航天史上最悲慘的事故,也是人類探索太空付出的一次重大代價。其經濟損失達14億美元,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

然而,人們並沒有被困難和災難所嚇倒,科學技術的探索需要智慧,更需要有勇氣,有百折不撓的精神。1988年9月29日,美國航天飛機“發現號”重返太空,它要向全世界證明,人的力量、科學的力量是戰無不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