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自然界中碳的循環(2 / 2)

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同時,把太陽能轉變成了化學能,貯藏在形成的有機化合物中。這些能量,除了供給植物本身消耗外,還為人類的活動和營養提供了能量。如按綠色植物每年同化2.0×1011噸碳素算,所貯藏的太陽光能相當於3×1022焦耳的能量。

1970年全世界的能量消耗,僅僅是光合作用貯存能量的1/10!這真是一個巨大的數字!看來,綠色植物還是一個巨型的能量轉換器,我們現在普遍使用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歸根結底,都是由億萬年前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形成的。

煤是地質史上的陸生植物在沼澤中大量沉積而成的。在中生代和新生代,氣候溫暖濕潤,植物生長茂盛,這些植物不斷地生長和死亡,遺體堆積起來,使水麵變淺,慢慢變成了沼澤。植物的枯枝在淺水和沼澤中腐爛分解,轉變成泥炭;在地殼逐漸下沉時,泥炭被泥沙覆蓋。隨著泥沙的沉積,壓力逐漸變大,泥炭逐漸失去水分,再加上缺氧,腐爛作用減弱直到終止,形成了最低級的煤——褐煤;隨著溫度、壓力的繼續作用,褐煤的物理、化學性質都發生變化,腐殖質消失,褐煤變硬,最後形成無煙煤。

至於石油和天然氣,一般公認的是“有機成因說”:早在幾十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有了生物,在以後各個地質時代裏,生物種類繁多,數量巨大,據統計,總重量超過100萬億噸。特別是低等微生物,繁殖速度驚人。

例如一個細菌在適宜的條件下經24小時就能繁殖1036個後代,總重量可達1017噸。這些微生物和浮遊生物死亡後的屍體在較平靜的海灣、湖泊等水域和泥沙一起沉積到水底後,因為與空氣隔絕,不被氧化而保存在淤泥中,這樣年複一年,沉積物越來越多,這些生物的遺體在細菌,放射性元素以及上覆沉積物的壓力和溫度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不斷發生化學變化,終於形成複雜的碳氫化合物,即石油和天然氣。

在自然界中,與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的過程正好相反的是呼吸作用。微生物、植物、動物都必須經過呼吸作用,才能分解體內的有機物,在消耗氧氣的同時,獲得能量。

在呼吸過程中,都呼出CO2氣體。同時,工業生產中燃燒煤也大量地消耗氧氣,生成CO2。

據統計,全世界生物呼吸和燃燒消耗的氧氣量平均為10000噸/秒,以這樣的速度計算,大氣中的氧氣在3000年左右就會用完。但是綠色植物廣泛地分布在地球上,在進行光合作用時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使得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比較穩定。光合作用每年釋放的氧氣大約有5.35×1011噸,大氣中一部分氧會轉化成臭氧(O3),在大氣上層形成一個屏障,濾去太陽光線中對生物有強烈破壞作用的紫外光,使生物可在陸地上生存。從清除空氣過多的CO2和補充消耗掉的O2的角度來看,綠色植物還是一個大型的自動空氣淨化器。但近年來由於森林的大麵積破壞、人類的工業化生產大量地燃燒碳化物和其他原因,20世紀內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逐漸增大,1900年約為300ppm,1970年為320ppm,2000年達到375~400ppm,這種增長帶來了“溫室效應”等不良影響,因此,自然界中碳循環的平衡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