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都以如此快的速度運動著,有沒有發生過碰撞呢?一般地講它們絕少有碰撞的機會。不過在天文史上的確也發生過一次,那是1955年,地球上所有的天文台都收聽到傳自宇宙的一聲巨響,後來調查發現:這正是天鵝座中兩個星群在一萬萬年前發生的碰撞。
恒星不但有自行,恒星本身也都在自轉。有的恒星在其赤道區域上,自轉的速度可達每秒200千米。
恒星除了運動外,近10年來,人們使用光電測量新方法,檢測出恒星的光度也發生微小的變化,絕大多數恒星光度的變化都在千分之幾星等,非常細微。一般的望遠鏡是探測不到的。
恒星的距離
仰望星空,那些天空上一閃一閃的星星距離我們都十分遙遠,其遙遠的程度遠不能用地球上、甚至太陽係上的尺度來度量。
實際上,人類所要探索、研究的對象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宇宙。所謂無窮,用科學的語言來說,就是我們可以任意假定一個我們認為最大的數,而無窮卻比它還大;在時間的長河裏,既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所以,即使我們隻對宇宙的某個局部的有限範圍進行測量,也需要采用特殊的長度來作測量單位。光的速度,是我們目前知道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它在1秒鍾內的行程可達30萬千米。這個速度可以繞地球赤道走七周半,夠快的了,可是用這個速度去量度恒星間的距離,卻仍然像我們以毫米作單位去測量某段路程一樣,在計算上使人感到極不方便,近乎幼兒園的小孩玩“搬家家”的遊戲。因此測量恒星間距離我們采用“光年”作單位。所謂光年就是光在一年內所走路程的長度。1光年的距離約等於9萬億千米。離我們太陽最近的恒星半人馬座α星,距離太陽4.2光年,這大約是日地距離的30萬倍。
早在400多年前,現代天文學家的奠基人哥白尼就認為,恒星離我們的距離比太陽離我們的距離要遠得多,他試圖在相隔6個月的兩段時間內測定出同一顆恒星的方位,以便計算出這顆恒星的距離。他所用的方法,即是我們通常所用的測量遠方距離的三角測量方法。
要想知道你家離學校有多遠,這好辦,你可以用尺子或腳步實際地測量一下。可是當你麵對一個遠距離的目標,你不想走過去,或者是有東西擋住,你過不去時,要想測量它離你有多遠,你就可以運用三角測量方法了。這個方法很簡單,首先在你身旁選擇一段基線AB,作為測量目標選擇一點C。AB的長度可以量出,再分別用角尺測量出A到C點和B到C點的角度。
利用三角公式就可以算出你到C點(目標)的距離了。這個方法廣泛地運用於測量工作。尤其是在戰爭中,炮擊敵方陣地前,經常使用。科學家們把“尺子”量到了月亮,這已是40萬千米的距離了;17世紀又量到了火星,進而推算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於是這把尺子伸到了1億多千米的地方。如果現在運用行星運動定律,我們還能測量到遠在幾十億千米外的行星距離,人類的認識範圍一下子擴大了,擴大了好幾十倍。
這個方法是否能用來測量其它恒星間的距離呢?應當是行得通的。測量月亮的距離,我們是用地球的半徑作為測量的基線(AB),但是對遙遠的恒星來說,這條基線是不夠的。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直徑為3億千米,以它來作基線,真是太合適不過了。人們隻要在相隔半年的兩個日子裏,分別觀測同一顆星,如果這顆星很近的話,它的位置必定在更遠的恒星背景上有所移動。這個移動的角度,便是恒星的視差位移。像測量月球的距離一樣,隻要測出A點和B點分別到C點的角度,已知AB的長度,利用三角公式即可算出恒星的距離。因此可以說,測出恒星的視差,就能算出恒星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