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當地人便稱瞫夢語、如煙姐妹所化的那兩座高大的石柱為“仙女石”,稱虎山女為“仙女山。”
仙女山,如今是非常有名的旅遊勝地,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南國第一牧場”、“東方瑞士”等美稱。
仙女山,距重慶武隆區城,僅二十幾公裏,距同樣馳名的“天生三橋”、“龍水峽地縫”更近。
後來又有傳說這山上有仙女下凡之事,僅錄一件如下:
大約在宋代,此山下住著一對婆媳,婆婆為人忠厚,積善好施;媳婦勤勞儉樸,采藥耕織。一天,婆婆突然暈倒過去,醒來時眼前一片漆黑,雙目失明。為了治好婆婆的眼睛,媳婦天天上山采藥。一次她累極了,坐在一棵大樹下休息,剛閉上眼,便恍恍惚惚看見一位年輕美貌的姑母,手捧著一隻鮮紅的大蜜桃笑盈盈地向她走來說:“你把這桃子帶回去給婆婆吃了吧,她的眼睛就會好的。”媳婦驚喜交加,忙睜眼一看,姑母已無影無蹤。說也奇怪,婆婆剛吃完桃子,隻覺得渾身發熱,眼睛發脹。不一會工夫,雙目重現光明,而且比先前更清亮。大家都說這是婆婆心好,媳婦孝順,感動了救苦救難的仙女。——此是後話,也是傳說。
據有人推測,當地後世所傳說的數次仙女下凡之仙女者,疑是瞫夢語、如煙兩姐妹不忘虎安山草原,時有變化為女子下凡之舉也。也僅供參考。
以上又是後話。
書歸本傳。
巴國東南部的巴氏、瞫氏、共氏、蚺氏四大部族淪陷之後,以伏牛山(鬱水)鹽泉及其周邊為戰爭目標,巴楚兩國之間又經過數次爭奪,最終為楚國所控製。
後來,秦國、楚國在巴東南地區爭奪長達八年之久,最後屬於秦國。
“虎安山之戰”後幾十年裏,曾經的軍事強國巴國,就像風燭殘年的老人,越來越虛弱,先遷都褻江(今重慶合川),後遷都閬中(今四川)偏安。
公元前316年,蜀王出兵攻打與巴國關係良好的苴國(今四川廣元境),苴侯出奔到巴國,苴、巴兩國向秦國求救。
秦惠文王采納了名將司馬錯的主張,命張儀、司馬錯、都尉墨趁機率軍經石牛道攻蜀。蜀王親自至葭萌抵禦,兵敗遁逃,被秦軍殺死,蜀亡。
同年,張儀貪巴國之富,攻苴國、巴國,當年秋天滅蜀,十月便滅巴,巴國主被俘,巴亡。
又後,秦滅楚。
秦國在大約今渝東南、黔北、湘西部分地區,置黔中郡。
巴國虎安山瞫氏大部族活動的大致區域, 秦漢時期,為枳縣管轄,隸屬巴郡;蜀漢,置漢平縣,隸屬涪陵郡;東晉,漢平縣並入枳縣;南北朝,南齊至北周複置漢平縣,隸屬涪陵郡;隋朝,徙漢平縣於涪陵,開皇十三年,改名涪陵縣,隸屬巴郡;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涪陵縣分置武龍縣;宋朝,改名枳縣;南宋高宗紹興元年,複名“武龍縣”;明朝,武龍縣並入彭水縣;洪武十三年複置,因與廣西武龍縣同名,改為“武隆 ”,隸屬涪州………“武隆”一名,沒用至今。
現在,巴國虎安山瞫氏部族活動的大致區域,為重慶直轄市武隆區。
巴國鬱水侯部族族活動的大致區域,現為重慶市彭水縣、黔江區。
巴國共氏部族活動的大致區域,現為重慶市酉陽縣。
巴國蚺氏部族活動的大致區域(巴峒地區),現為重慶市秀山縣。
今武隆區、彭水縣、黔江區、酉陽縣、秀山縣,再加上石柱縣,統稱為“渝東南地區”,幅員麵積2萬平方公裏,接近全重慶市幅員麵積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