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菩薩坨(1 / 2)

楚軍主帥屈容見虎安宮的大火燒了起來,樊雲彤等巴國武士,也將屍骨成灰,潸然淚下,歎道:“巴人這是何苦啊!可惜這座無以倫比的巴式宮殿,毀於戰火。”

看著虎安宮燃燒的濃煙,屈容又反複自責:“鬥鷹之死,我之大罪也!”

其身邊人見屈容說了好幾次相近的話,道:“也要怪鬥將軍自己堅持要與樊雲彤決鬥,請將軍寬懷。”

屈容道:“你應當知道,前年,正是我在亭子關放了樊雲彤一條生路,才有今日之決鬥。”

那人安慰道:“誰也不會想到,當時的樊雲彤並不是假冒,而是陰魂不散,死而複生。”(前事見本書第388章《放虎歸山》)

屈容眼淚漱漱流,令人好生收拾鬥鷹等將領的遺體,立即送回各自的家鄉,濃重安葬。

監軍景靈一直在屈容身邊,這時道:“將軍,是否下令滅火,查看有無虎安伯父子的屍體?”

屈容想了想,道:“估計已經燒得麵目全非,如何驗明正身?罷了,我看,就不要再打擾巴國的英雄們了!讓他們安安靜靜地去吧!”

過了一會兒,監軍景靈又道:“請教將軍,虎安伯父子是否還真在虎安宮裏?”

屈容狡猾一笑,道:“我已通報莊複將軍。”

景靈似乎明白了什麼,不再追問。

虎安宮化為灰燼,虎安城裏(包括瞫氏老寨)隻有一些沒有逃或者逃不了的老年人,屈容認為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辦,下令除了包圍虎安山草原的各路軍隊,其他的收軍,並下令任何人不得騷擾虎安城裏沒有逃跑的巴人,更不得破壞巴人的民居、祠堂、墳墓。

多年之後,虎安城、香石台也都全毀了。從此以後,在虎安山草原上,唯有一處遺跡,傳說與當時的巴人有關。

這傳說,並不虛,這一處遺跡,與當年虎安宮客卿、楚國人鄧魯有關。

卻說虎安山草原決戰之前,鄧魯得知楚軍已經攻破了虎安門,對兩名隨從道:“楚軍進了草原,玉石俱焚,你們快把木草棚中的用具、食物等,全都搬到附近的洞子裏麵去,然後將木草棚撤散。這些年來,我還有一些餘財,你們分了,各自逃命去吧。”

數日後,一支楚軍經過,見鄧魯所居住的木草棚已經被拆毀,以為此處無人,鄧魯因此在洞子裏躲過一劫。

二十餘年後,當地有人發現鄧魯曾經藏身的洞子中,有一尊中青年女性石像,有人說雕的是女媧,有人說雕的是西王母,胡亂猜測。

有一位老女人聽傳此事,也來看了,卻道:“你們都不用猜了,我多次見過虎安宮夫人,這石像,麵似瞫夫人巴永秋。”

疑此老女人是當年從虎安宮中逃難出來的。於是,當地人口口相傳虎安伯夫人巴永秋在此處化為神仙,焚香禱福,數代不斷。

這些人當然永遠也不會知道,實際上,這是當時虎安宮客卿鄧魯以這種方式,懷念自己的情人。

直到六七百年後,有外地的佛教徒來到虎安山草原(這時已經稱為“仙女山草原”),看到了這個洞子中的石像,又聽說是戰國時期虎安宮夫人的像,道:“這石像,麵容或許與你們傳說中的虎安宮夫人相像,但觀石像身形、衣著,疑是觀音大士像。可是,有一點講不通:當時佛教尚未傳入中原,更何況是邊遠的巴國?難道是佛教不知從何渠道早於中原已經傳入過丹涪水,隻是當地人不知為佛教,因而未傳見於世?真是怪哉了。”倍感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