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謝過天恩,出了南天門,疾步駕雲向燕後山嫘祖洞趕來。
且說,共工魂魄複體之後,見黃帝與眾人仍在祈求上天。
忽然,暴雨乍停,雲消霧散,天空晴朗。
眾人見了無不歡天喜地,紛紛跑出洞來仰天長嘯,感謝上蒼恩慈。
黃帝急忙趕到山邊向四下望去,卻見洪水也已消退,心情自是舒適了許多。
再看,山徑小路上,有一人正向山上走來,黃帝知道俞伯退洪歸來,連忙走下去迎接。
俞伯施禮道:“拜見國君,臣將洪水瀉走,回來交令。”
黃帝扶起俞伯,和藹的笑道:“俞伯免禮,今日洪水消退,你當首功一件。快些回洞歇息去吧。”
這時,眾人也都圍了上來問候俞伯。
黃帝此情形,覺得不易打擾,便獨自一人向山下走去。
黃帝要下山,眾人當然知道,先是力牧搶先幾步來到黃帝跟前,問道:“敢問國君,此時下山是否去體察災情?”
黃帝用手一指山下桑林說道:“此間許多桑樹被洪水衝倒,急需盡快重新整植才是。”
力牧點頭稱道:“是,請國君吩咐。”
他們來到山下時,卻見許多民眾動手扶植桑樹,未加多想,便一齊溶於忙碌的人群當中。
軒轅黃帝身為一國之君,與民眾同是一把土一把泥地勞動著,使這方百姓見了,倍受感動,無不更加勤快。
且說,一連數天,黃帝率眾將幫助人們一起扶植桑樹。
在這幾天的勞動中,人們感到黃帝既是一位高大非凡的國君,又是一位極為平易近人和十分和善的老熟人,人們願意和他搭話聊天,有說有笑,而黃帝也願和人們東拉西扯、談天論地,並不局一格地暢談天下所有事情。
有時他向人們提問題,也有時人們向他提問題,一邊幹活一邊解答,談笑風聲,十分親熱。
言談中,人們得知國君率眾正在周遊天下,有人好奇地問道:“不知這天下到底有多大?你幾時才能巡遍九州華夏?”
黃帝聽了此話頗有些感觸,心想:是啊,若大個九州華夏,自己曾立誓要踏遍三山五嶽、五湖四海,這就是自己畢生之宏願。
然而,在途經燕後山時,卻遇到了諸多事情,轉眼過去了多日,又該是登上新征程的時候了。
於是,他在返回嫘祖洞的山路上對力牧說道:“此間事情均已辦妥,再過兩日扶桑完畢,讓眾人稍作休息,便可動身他鄉了。”
力牧表示讚同,他倆站在山坡上,回首望著燕後山一草一木,又看看腳下這條山徑,力牧感慨地說道:“雖說在此間寥寥數日,但也總覺得有種惜別之感。此番一別,隻恐今生再也無緣涉足於此了。”
黃帝當有同感,可他非常深沉地長歎一聲說道:“蒼天囑托,眾生期望,曾立宏圖之誌,天底下漫漫長路,誓必無不涉於足下。路自去,能有幾多回程?隻一次踏足,也可稱一生之幸也。”
力牧知道,雖然國君樂道此說,但他對此地的情感要比自己深厚得很多。
至於皇妃嫘祖,此處則是她的根源所在:半生的榮耀功德,半生的喜恕哀樂,論情論理,比起其他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可她為了天下蒼生,為了能使夫君早日完成畢生大業,她又不得不忍棄離開這方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