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風的形成

台風的主要能源是潮濕炎熱的空氣凝結所釋放的潛熱。根據統計,在海水溫度達到27.5oC以上的洋麵,台風才有可能形成。北太平洋西南部在7~9月份海麵溫度最高28°C,等溫線在東經165°以西達到北緯30°附近,故台風多在初秋時發生。

台風產生的第二個條件是大氣環流的作用。大氣環流產生的條件之一是在低層環流中存在著氣流輻合,因為氣流輻合是大量空氣上升而釋放潛熱能的必要機製。在低緯度能夠形成輻合的主要是赤道輻合帶和東風波兩種形式。

赤道輻合帶是北半球東北信風和南半球東南信風彙合的地帶。夏季赤道輻合帶移向北半球,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受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變成西南氣流,故赤道輻合帶在夏季表現為東北氣流和西南氣流之間的彙合帶。這個彙合帶中氣壓較低,又可稱為赤道槽。赤道槽中對流發展,多雷陣雨天氣。東風波是副熱帶高壓南側東北信風帶中的波動,在氣壓場上是一個東北—西南向的倒槽,槽前(西)為東北風,槽後(東)為東南風。東風波比較深厚,在500百帕麵以上對流層高層也很明顯,移動速度約為21千米/時。根據統計,東風波中約有25%可能發展成為台風。

由於輻合帶和東風大都出現在副熱帶高壓的東風帶內或其南沿,因此,副熱帶高壓的南北位置對台風生成的影響很大。北半球最主要的副熱帶高壓是北太平洋副高和北大西洋副高以及位於亞洲大陸南部的南亞高壓。影響台風生成的是北太平洋副高,北大西洋副高西南沿是另一種熱帶氣旋—颶風的活動地區。

台風的成因,至今仍無法十分確定,但已知它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的。在熱帶海洋上,海麵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而形成“風”。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漩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漩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漩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麵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米時,我們就稱它為台風。

台風是形成在熱帶海洋上的強大而深厚的熱帶氣旋。台風分類我國國家氣象局規定從1989年元月起,使用國際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標準。國際標準規定,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小於8級稱為熱帶低壓,8~9級稱為熱帶風暴,10~11級稱為強熱帶風暴,12級或以上稱為台風。為統一台風警報的發布,我國對出現在東經150°以西,赤道以北洋麵上的台風,按每年出現的先後順序進行編號。如9202號台風,表示這個台風是1992年出現在東經150°以西的第二個台風。台風的活動有①季節性。影響我國的台風,主要發生在5~10月,尤以7~9月為最多。台風源地分布在南、北緯5°~20°左右的有島嶼分布的洋麵上。影響我國的台風主要形成於西太平洋菲律賓東側的洋麵、日本的關島附近和我國南海中部等地。

台風結構和天氣,一個發展成熟的台風,按其結構和帶來的天氣,分為台風眼、渦旋風雨區、外圍大風區三部分,從中心向外呈同心圓狀排列。台風眼位於台風中心,直徑約5~10千米。台風眼內盛行下沉氣流,故天氣晴朗,風平浪靜。台風眼外側為渦旋風雨區,這裏盛行強烈的輻合上升氣流,形成濃厚的雲層,出現狂風暴雨,風力常常在12級以上,是台風中天氣最惡劣的區域。再向外為外圍大風區,風速向外減小,風力通常在6級以上。台風過境常常帶來狂風暴雨天氣,引起海麵巨浪,嚴重威脅航海安全。登陸後,可摧毀莊稼、各種建築設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是一種危害極大的災害性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