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比亞1934年3月31日出生於意大利的哥利幾亞的一個小城鎮中,父親是電氣工程師,他從小就對科學思想感興趣。他先在米蘭大學學習工程,後到比薩大學學物理,博士論文做的是宇宙射線實驗,在實驗中創造了新的實驗方法,研製了第一台脈衝氣體粒子探測器。1958年魯比亞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當訪問學者,在那裏的一年半時間和貝克爾合作在Nevis同步回旋加速器上測量俘獲的極化μ子中的角不對稱性,這是又一個宇稱破壞的證明。從此魯比亞和弱相互作用實驗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他自然不會想到,以後將在這類的實驗中發現弱場的“光子”。
1960年前後,魯比亞返回歐洲,來到CERN。這裏的加速器比Nevis要強大得多。他和合作者為了探討弱相互作用的結構,做了一係列很有意義的實驗,其中值得一提的成果有:發現了正π介子的β衰變過程和用自由氫原子俘獲μ子的過程。
1964年夏,菲奇和克羅寧宣布發現了CP破壞,魯比亞受到激勵,停下了其他工作,立即致力於觀測K0衰變中的CP破壞和KL-Ks質量差的實驗。結果並不理想,於是又回到弱相互作用的研究中。
此時,CERN建立了交叉存儲環,可讓質子與質子對撞。魯比亞從一開始就參與了許多新的實驗。通過這些實驗,探測技術大為完善,發現新粒子的條件日趨成熟。
弱電統一理論預言了三重態中性矢量玻色子的存在,並且預計這種新粒子要比質子重100倍,CERN新建的質子加速器可以達到的能量雖然已經相當高,仍遠遠不能滿足理論的要求。於是,魯比亞和克萊因及因泰爾在1976年提出用質子與反質子對撞的方案。這是一種嶄新的實驗方法,盡管10年前有一位蘇聯物理學家巴德克爾曾經提出過類似的內容。為了實現這一新方案,魯比亞等人必須發展產生和約束反質子的一係列新技術。這些新技術有許多CERN的同事參加,其中貢獻最突出的首推範德米爾。
範德米爾1925年出生於荷蘭海牙的一個教師的家庭裏,從小接受良好教育,逐漸對物理學和工程技術產生了興趣,但因當時荷蘭被法西斯占領,高等院校都關了門,因此隻好上文法中學,課餘搞些電子學實驗,為兒童教養院做些無線電配件,幫助物理老師準備表演。
1945年之後範德米爾到達爾夫特工業大學學“工業物理”。他雖然沒有受到正規的物理訓練,但卻在動手能力方麵積累了許多經驗。
1952年大學畢業後,範德米爾來到菲利普公司的研究實驗室工作,從事電子顯微鏡的高電壓和電子學部分的研製,1956年轉入CERN,在這裏參加了許多重大課題。開始,範德米爾隻是做些技術設計工作,逐漸他對如何控製粒子束的方法發生了興趣。1960年他在從事反質子束的研究中,提出了高流量脈衝聚焦法,解決了當時關鍵的技術問題。後來他參加一個小組,負責存儲環的設計,並參與所有的實驗工作和數據處理工作。由於與物理學家們朝夕相處,範德米爾學習了加速器的設計原理,並且熟悉了實驗高能物理學家的思維方式。
1967~1976年,範德米爾又回到技術工作,負責交叉存儲環和SPS的磁鐵電源。他身在現場,心裏卻想著龐大加速器的整體過程,研究出了亮度校準方法和隨機冷卻方法。當時範德米爾對隨機冷卻方法隻是提出了理論,作過初步計算,並沒有參加具體實踐,具體實踐是由另外一個小組完成的。
1976年魯比亞等人提出要用SPS或費米實驗室的存儲環作為質子-反質子對撞機。反質子束的存儲和聚焦就成了關鍵問題。正好這時,SPS電源工作將要結束,範德米爾就應邀轉到質子-反質子課題組,並參加在一個試驗小環上進行反質子束的冷卻試驗,試驗取得了成功。後來又有別人在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理論。這就證明了隨機冷卻方法可以運用到質子-反質子實驗上。不久,範德米爾被任命為存儲環小組的負責人之一,負責建造存儲環。由於範德米爾對質子-反質子對撞實驗和W±、Z°粒子的發現起了關鍵作用,因此,1984年他和魯比亞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