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1(1 / 3)

亦稱“符字”、“墨籙”、“丹書”。www.shukeju.cOm【書客居】超速更新提供免費VIP閱讀道教法術一。符籙是符和籙的合稱。符指書寫於黃色紙、帛上的筆畫屈曲、似字非字、似圖非圖的符號、圖形;籙指記錄於諸符間的天神名諱秘,一般也書寫於黃色紙、帛上。道教聲稱,符籙是天神的字,是傳達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鎮魔,治病除災。

符籙術導源於巫覡,始見於東漢。《後漢書·方術傳》載:“河南有麹聖卿,善為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又記:費長房向賣藥翁(被稱為壺公)學道,賣藥翁“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遂能醫療眾病,鞭笞百鬼,及驅使社公”。“後失其符,為眾鬼所殺。”

道教在長期傳習符籙術的過程,創造了紛繁的符籙道法,造作了眾多的符書。所創符籙難以數計符籙樣式千奇百怪。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四類:

(一)複。多數由二個以上小字組合而成,少數由多道橫豎曲扭的筆畫組合成形。主要見於《太平經》。

(二)雲篆。據說是天神顯現的天書,實即模仿天空雲氣變幻形狀或古篆籀體而造作的符籙。主要見於《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三)靈符、寶符。由更為繁複的圈點線條構成的圖形。

(四)符圖。由天神形象與符結為一體的符籙。這類符籙也很多,在古墓葬發掘,亦曾發現過這類符籙。

道教符籙使用十分廣泛。有用於為人治病者:或丹書符籙於紙,燒化後溶於水,讓病人飲下;或將符籙緘封,令病人佩帶。有用於驅鬼鎮邪者:或佩帶身上,或貼於寢門上。有用於救災止害者:或將符籙投河堤潰決處以止水患,或書符召將以解除旱災等。至於道士作齋醮法事,更離不開符籙,或書符於章表,上奏天神;或用符召將請神,令其殺鬼;或用符關照冥府,煉度亡魂。整個壇場內外,張貼、懸掛各式符籙。

符籙術的思想基礎是鬼神信仰,稱其有召神劾鬼、鎮魔降妖之功效者,自不可信,而用以治病偶爾稱有“小驗”者,也並非其驅逐了致病之“鬼”,可能別有原因。據推測,某些病本輕微的患者,因相信符籙,飲符水後,造成一種鬼已驅去、病已脫身的心理態勢。這類似於醫學上的心理療法,起作用的不是符籙本身,而是符籙所引發的積極心理狀態,促使人體調動防禦機製克服了疾病。另一種可能是氣功的作用。

如某些書符道士有很好的內煉工夫,書符時運氣於符上,以之治病,而產生一定療效。現代氣功已經證明能治某些疾病,這種以符載氣治病的方法,或許對某些病人有效。道書所謂“符無正形,以氣而靈”,正是指此。

道教符籙、雷法等與現代氣功外氣作用有相似之處。

符籙是道教教法的重要部分,通常指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法術的牒,又因為法籙牒必有相關的符圖,所以稱為符籙。道教符籙的創始曆來依托太上老君,實際開創於張道陵五鬥米道,經北魏寇謙之改革,至隋唐以來逐漸完善,形成一整套百餘種有次序的符籙授受法要,一直影響到明清以後。

祛邪禳災是道教符籙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從最初的《正一盟威法籙》到最高境界的《上清派法籙》,幾乎都是以此為鵠的。這一內容,表達了人類在大自然的呼喊,他們依托於這類手法,增強自己的信心和力量。我們大可不必輕視這類舉動,其實類似的行為在世界上的許多民族和宗教都存在,這實際上是人類最樸素、最原初的宗教情感之一。這種情感的特性,決定了宗教從民間起步,並最終深深根植在人們常識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映。這一特點在道教反映得十分具體而明顯。

佩帶符籙蘊涵著豐富的象征意義。符籙授受後,都要求獲得者整日佩帶在身,而不同的符籙授受對於佩帶的時節及部位都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和區別。佩帶符籙,表示了一種象征、一種轉變,一種神靈護佑的象征,一種從世俗到神聖的轉變。獲得這樣一個符籙,表示一種新的生命模式已經誕生,獲得者在符籙的傳授獲得了神聖的秘密,顯示了他要努力去成為一個神聖理想的“那個人”。從這樣一個象征的含義,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從最初的入教,到一步步的修行,符籙的授受成為最重要的一個前提,一個台階,如果跨上這個台階,也就意味著開始步入神聖的境界了。

在道教教法,符籙還是對宇宙創始的再現。如“正一盟威混沌元命赤籙”,“混沌”指人類媾胎受氣時的形態,宛如宇宙創始階段。通過符籙的傳授和再現,表達了一種對宇宙起源的再現,打破了先前混沌的世界,為我們確立了一個有序的、有意義的世界,使得我們在這種勻質的空間找到了一個斷裂點,從而勾畫出世界的模式來。同時,請符籙實際上意味著定期地與神聖同在。如奉請童子籙者,須於五臘日(《雲笈七簽》曰:正月一日為天臘,五月五日為地臘,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十月一日為民歲臘,十二月正臘日為王侯臘)。通過特定的時期與神聖相會,滿足並恢複那種生機盎然的存在狀態,是對“神聖存在”的定期光顧。

符籙是對生命的宗教表述。《正一修真略儀》提到:“人稟陰陽正氣,三元五運,萬象必全,由心而正。心正則神精不虧,與我為一,然後全日月之明,合五靈之本,故能死生無變於己。由是煥照群陰,威伏六賊,是謂正一盟威。”這是一種對生命的謳歌,表達了那種天人合一的最佳生命狀態和一種環抱宇宙、戰天進鬥地的生命力量。

【附錄·回憶父親還珠樓主---觀賢、觀鼎】

一、虎年驚夢寤生遭嫌

四川省長壽縣(今重慶市長壽縣)鳳凰街上,有一座雅致幽靜的院落,這是當地有名的李家祠堂的一部分。二十世紀第一個虎年——一○二年農曆二月二十八日,父親還珠樓主(原名李善基,後名李壽民)便誕生在這裏。

說起父親的生辰屬相,有一件事情,雖不算大,卻也算得上是他降生的“序曲”,對父親一生的事業都有影響。

那年,祖母懷胎十月,預產期已過了,還不見動靜,心不免暗暗焦慮起來。她每天求神拜佛,虔誠禱告,還是平靜如故。一日黃昏,祖母獨坐窗前,隻見爬滿院牆的爬山虎枝葉隨風飄曳,沙沙作響,使她忽然想起腹胎兒是一隻“虎”。結想成夢,夜間果有一頭斑斕猛虎朝她撲來。祖母在大聲呼號驚醒,一個圓滾滾、肉孜孜、達斤之重的胖小子已經破胎而降。在祖母驚恐不安他講述了她的夢境之後,祖父抱起剛剛出世的“虎崽”,左右端詳著,喜出望外地說:“好嘛,好!你給我生下一個超群出眾的娃兒。”並斷言:“這龜兒子將來必定才智橫溢,大有作為。”

可是,祖母此刻卻別有一種心情。祖母出生於仕宦家庭,條件優裕,從小嬌生慣養。她聰明伶俐,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來得;又是獨生女兒,本就任性異常。這次生育的艱難和突兀,竟使她產生了一種厭惡心理。望著四肢亂動的胖兒子,她暗暗罵道:“惡煞星!背時鬼!”後來,這種厭惡心理,竟導致了她對父親生活起居、讀書學習的全麵苛求。還在父親呀呀學語時,祖母就開始懲罰性教育,稍不如意,非打即罵。拿背書來說吧,規定就很嚴厲,站背不成跪背,跪背不成杖背(用竹板或棍於邊打邊背),幸好父親天資聰慧,體魄強健,讀書既能專心致誌,做事也肯吃苦耐勞,祖母的“家法”很少落到他的身上。

壞事變好事。祖母對父親的苛求,反倒“玉成”了他。正是在這種苛求之下,父親鍛煉了意誌,增強了毅力,養成了做事做到底的良好習慣。這對於他日後在艱苦環境奮鬥、成長,在一生的筆墨耕耘完成近兩千萬言的寫作量,有著重要的意義。聯想到我們二叔祥基、三叔守基,由於祖母的溺愛而終未成器,這一點更顯得十分突出。

自然,父親的成長跟祖父的教誨也有很大關係。祖父李元甫在前清光緒年間曾任蘇州知府,因不滿官場黑暗而棄官去職,返回故裏,以教私塾為業。說是私塾,卻又與眾不同。他的教法注重體味,強調筆耕,所教詩書,不但要求背得滾瓜爛熟,牢記在心,而且要求心領神會,口述手寫。父親在祖父的悉心調教下,聰明才智與日俱增。他三歲開始讀書習字,五歲便會吟詩作,七歲時寫丈許大對,已能揮灑自如了。歲那年,他作《“一”字論》,洋洋五千言,備述“一”的用途、用法,一時在鄉裏傳為美談。鑒於父親少年時代所顯露的才華,當時長壽縣衙還特製了一塊“神童”匾,敲鑼打鼓地送到李家祠堂來呢。

二、青梅竹馬聚散依依

父親一生兩次戀愛:一次是青梅竹馬未能如願;一次是曆經艱難而終成眷屬。

父親十二歲那年,祖父去世了。祖母帶著父親和他的兩個弟弟、一個妹妹,跋山涉水,到蘇州投奔親戚,住在養育巷,勤儉度日。

住進養育巷沒有多久,父親便受到鄉裏間小夥伴的歡迎。就連那些嗲聲嗲氣的小姑娘,也很樂意跟他一起玩耍,因為他從不在她們麵前擺“男子漢大丈夫”的威風。他說:“女孩兒看上去就顯得軟弱,怎好跟她們逞能?”有時,見到男孩子欺侮女孩子,他就上前打抱不平,三下兩下把欺人者趕跑。父親自小習過武功,身強力勁,儼然成了巷裏女孩子們的保護者。有時做遊戲,調皮的女孩子把花頭巾或假辮子紮在父親的頭上,叫他打扮成姑娘的模樣。這本是他極不情願的事,但為了不挫傷人家的熱情,他竟強自“忍受”下來。

在小夥伴裏,有一位名叫珠的姑娘。她麵目清秀,性情溫柔,還彈得一手好琵琶。一曲《瀟湘夜雨》,竟讓自負的父親潸然落淚了。父親常去她家裏聽琵琶,而作為回報,父親則給她擺四川“龍門陣”,什麼青城山的霧靄,峨眉山的猴群,“擺”得這位小姑娘心馳神往。珠年長父親三歲,原以姐弟相稱,不意在朝夕相處之,琴弦和故事在暗交織著一張朦朧的、一時還不易覺察的情感的網,漸漸地,兩人形影難離了。當父親長到十六歲時,他終於自覺地意識到,自己已經沉浸在人生最聖潔、最美好的感情裏了。

祖母教子雖嚴,卻未對父親的初戀橫加阻攔,因為珠的溫柔和聰慧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隻是不時地提醒父親:“莫要耽擱了學業!”父親當時在有名的蘇州學讀書,為了取得祖母的支持,他成績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

本來父親與珠很有可能結為百年之好。可是,家境的敗落,迫使父親過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父親二十二歲那年,祖母托親友在天津給他找了一份差事,他不得不和珠分手了,這對情侶曾信誓旦旦,別離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保持書信往來。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珠竟墮入煙花柳巷。

他們之間不再聯係了。這件事在父親心頭留下沉重的創傷,以致此後多年不交女友,直至他二十六歲那年遇見我母親孫經洵,愛的心弦才又一次顫動起來。

初戀是難以忘懷的。父親開始創作武俠小說後,曾以一部《女俠夜明珠》寄托情思。他希望女孩子要像書女主人公那樣,不僅聰慧、美麗,而且勇武。堅強。當年的珠若能這樣,該多好啊!

三、師生相戀輪蹄傳情

父親初至津城,曾在天津警備司令部給傅作義將軍當秘書。傅將軍很欣賞父親敏捷的才思,流利的書法,待之不薄。但自幼受詩書、山水陶冶的父親,卻不大適應軍旅生活,不久就辭去秘書工作,轉而到天津郵政局任職。郵政局小職員的待遇自然比不上傅將軍那裏,為了奉養祖母,父親經人介紹,又到大銀行孫董事長公館裏兼做家庭教師,教授國和書法。誰曾想到,在教習過程,父親竟愛上了小他六歲多的二小姐孫經洵,就是我們的母親。

當父親踏進孫公館——天津英租界馬場道那座占地二十餘畝的花園洋房時,母親正值豆蔻年華,容貌雖然一般,卻是氣質不凡。初次見麵,母親溫和靜的性格,雍容大雅的風度,便引起了父親的注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美好的印象日益深化。而當母親傾心於父親的品貌才學時,他更進一步發現,她的溫情並不同於珠姑娘的柔心弱骨,她是一位有主見,敢作敢為的女子,柔有剛,寧折不彎。一次母親生日,父親畫了一幅蘭草相贈。他還給母親寫了封信,大意說:“……蘭草,素心蘊藉,華采風發,既質樸,又光耀照人,我以為你就是這等‘質彬彬’的女子!蘭草,葉豐澤,花明潤,神貌泰然,卻絕無驕矜之氣,我以為你就是這樣‘泰而不驕’的女子!蘭草,不拒簡陋,任憑水淡石荒,隻要一株卓立,便能峻影高潔,清芬悠遠,足以令石水生香,我以為你就是這種堅貞不渝的女子!……”父親欣喜地意識到,此番播種的愛情是可以收獲的。後來,他們果然戰勝了外祖父的百般阻撓,結為百年之好。

我們的外祖父也是四川省長壽縣人。憑著精明強幹,以小本起家,在天津開辦大銀行,分行開遍南北十三大城市。這位富豪的子女多,需要教育,父親便應聘登門施教。

起初,由於是同鄉加才子,父親頗得外祖父器重。可是父親和母親相戀的事被外祖父知道後,他的臉就全變了。他先喚去母親,以“門不當,戶不對”,且“師生相戀,敗壞家風”為由進行訓斥,無效;又“請”去父親,企圖誘之以利:“隻要李先生肯與小女一刀兩斷,要多少錢不成問題。”父親則針鋒相對:“隻要二小姐親自表示同我斷絕關係,我立即遠走高飛,永不登門,又何言‘錢’字呢?請莫要大小看人了!”一番話,“噎”得這位董事長瞠目結舌,半晌說不出話來。第二天,父親冒著風雪去孫公館授課,被仆人拒於大門之外:“李先生不必來了!”

外祖父的阻撓,並沒有能夠斷絕父親和母親的交往。他們想出一個妙策來繼續感情的交流,那就是利用外祖父去銀行乘坐的汽車傳遞情書。每天在外祖父上車前,母親將信用橡皮膏貼在汽車牌背麵;待外祖父在銀行門前下車後,父親便悄悄將信取走。同樣,父親給母親寫信寄情,也用這個辦法。說來可笑,外祖父上下班的汽車,竟成了父親和母親傳情遞意的“郵車”了。自然,還要感謝三姨孫經儀,這辦法的首次運用,全靠她出的主意呢。人們隻知父親是武俠小說作家,不知他還寫過言情小說,其有一部叫做《輪蹄》,便是以這段生活經曆為素材提煉而成的。

四、官司打贏《蜀山》問世

輪蹄傳情,未能長久。母親天天繞著汽車轉,引起開車師傅的疑心。他把猜疑報告給外祖父後,矛盾迅速激化了。

一天,母親又到汽車牌後取信被外祖父當場抓住。外祖父把母親帶到書房,必欲問個究竟。母親便索性鼓起勇氣表白心跡,並提出與父親結婚的請求。外祖父聽罷,不由怒火繞,一記耳光,把母親打倒在地。母親自幼喪母,從小到大,還從未受過這樣的委屈。她在自己的房間裏,哭了半夜,想了半夜。越想越心酸,越想越氣憤,終於橫下一條心。第二天淩晨,她隻帶一身換洗的衣服和一塊錢車錢,就毅然決然離家出走了。

母親的出走,在孫公館引起軒然大波,社會上也鬧得滿城風雨。盛怒的外祖父,先是重金買通英國工部局,把父親投入監獄。這件事被父親的好友段茂瀾得知,便設法營救。段茂瀾是留英學生。經他從斡旋,父親很快即被釋放。但外祖父不肯罷休,以“拐帶良家婦女”為罪名,又把父親送進監獄。

一三○年十一月的一天,天津市地方法院開庭審判父親所謂“拐帶良家婦女”一案,成為當時轟動津門的新聞。這一天,各報記者蜂擁而至,外祖父顧及身份沒有出席,而由大舅孫經濤作他的代表。原告提訟後,父親正欲答辯,旁聽席前有一、女子突然高喊:“請等一等!”眾人順著喊聲望去,原來是孫二小姐孫經洵出庭作證來了。在眾目睽睽之下,她理直氣壯地質問原告:“我今年二十四歲,早已長大成人,完全可以自主;我和李壽民也是情投意合,自願結合,怎麼能說‘拐帶’?”這一問,原告竟成被告,那位孫大少爺蔫頭搭腦,再也說不出話來。

官司打贏了,但我們的父母並沒有馬上成親。父親這樣想:母親敢於走出優裕的家庭,跟自己過窮苦的日子,確實很不簡單。為了報答母親的深情厚意,自己一定要想辦法多攢些錢,把婚事辦得隆重些。就這樣,婚禮一直拖到1932年才舉行。說來也巧,就在這時機會來了。當時天津有一張《天風報》,每日要連載兩部小說,其一部已經刊載完畢,一時尚無新作續上。報社社長沙大風正為此事急得團團轉,偶然聞知父親的筆優美,便親自找上門來,問父親能不能盡快拿出作品來,稿酬可以從優。父親接受稿約後,連夜趕寫出幾十段字,那就是《蜀山劍俠傳》的前幾回。《蜀山》問世前夕,父親和母親商量用什麼筆名,母親忽然想起珠,想到父親對她的思念,就說:“我知道你心有座樓,那裏麵藏著一顆珠子,就用‘還珠樓主’作筆名吧!”父親感佩地望著母親,半天才說出一句話:“經詢,我絕不會辜負你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