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農業企業信息技術采納分析框架(2 / 2)

4.3.2 個體層麵的接受與使用

個體層麵的信息技術采納行為主要指企業員工個體對信息技術的接受與使用行為。個體成員對信息技術的接受行為貫穿於整個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企業決策層信息技術采納決策以後,信息係統的應用、信息係統引發的業務流程的改變等都需要企業員工的參與,他們的接受或抵製行為將直接關係到調適過程順利與否。當信息係統部署完畢,進行試運行後,最終用戶的接受將直接影響的信息係統的使用績效。

企業員工對於信息技術的接受度,一直是信息技術導入成功的關鍵之一。據本書前麵研究的調查亦發現,在企業信息化還存在那些問題或不足方麵,進行信息化建設的被調查農業企業多數(57.6%)選擇了“缺乏信息化專業技術和複合型人才”,“職工積極性不夠,不能很好配合”的選擇比例居其次,選擇比例為51.5%。調查結果顯示,農業企業信息化過程中,企業員工接受及使用信息技術確實是農業企業信息化建設成功的關鍵之一。

企業中的個人用戶對信息技術往往有著天生的拒絕心理,很多員工不會屈從於IT的強大影響而主動接受係統。一方麵,信息技術應用必定會帶來組織結構調整、業務流程以及行為上的變化,從而使員工可能麵臨被裁員、需要學習新的技能、職權和管理範圍的變動、改變早已習慣的工作方法或是信息交流方式等等。另一方麵,農業企業員工素質偏低,信息技術技能、自信心不足等都會致使農業企業員工消極對待信息技術。實踐中,農業企業員工往往通過各種借口拒絕信息係統,如信息係統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技術問題等。透過對各種表明的借口進一步分析,不難發現,農業企業員工“積極性不夠,不能很好配合”的原因很多與其自身內在因素有關。

個體層麵的采納行為指的是農業企業員工接受信息技術及使用信息技術的行為,包括主觀意願和實際實際行動。接受是指個體的主觀認可,是否願意使用等;使用是實際行動,指具體的使用程度等。

信息技術個體接納行為研究涉及信息技術和行為科學兩個方麵,使得這項研究具有跨學科性,需要從有關的學科吸取知識和研究方法。本研究擬結合動機理論、理性行為模型、計劃行為理論、技術接受模型、結構方程模型等多個領域的理論及研究方法,通過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對我國農業企業員工信息技術接納行為進行研究。

4.3.3 采納過程

采納過程研究重點關注采納的時序關係,涉及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產生、發展、滲透和吸收甚至進入更高階段生命周期的迭代的整個過程。對農業企業信息技術采納過程的研究有助於清晰劃分農業企業信息化的成長階段。

農業企業信息化作為對農業企業管理流程、經營模式、組織模式以及競爭手段等全方位的變革,絕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也非一個係統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隨著技術的進步、企業的成長和組織管理的變化而不斷擴充、不斷發展的過程,農業企業信息技術采納基本上沿著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技術上漸進,階段上分層的模式發展和演進。農業企業信息化內部建設調查中,企業營業額、職工人數與企業計算機應用項數的相關性分析顯示,企業營業額、職工人數與企業計算機應用項數有較強正相關性,即隨著農業企業的發展,企業規模逐漸增大,信息技術應用會逐漸擴展。

綜合來看,農業企業從計算機的簡單應用到較全麵地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遞進發展過程。它具有階段性、漸進性和動態發展的特征。前一個階段是後一個階段的發展基礎,而後一個階段是對前一個階段的升華。同時,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是一項(或多項)具體的信息技術被采納、接受和使用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