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信息技術提升農業企業競爭力機製(1 / 1)

有關信息技術與企業競爭力關係的探討,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學者們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

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利用競爭戰略分析框架所作的論述最有代表性。波特認為信息技術對企業的產業結構、競爭力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信息技術增大了價值鏈的信息密度,增加了產品的信息內容;改變了產業結構,醞釀著新的業務;日益成為企業營造降低成本、擴大差異和改變競爭範圍這些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

J。亞尼斯,本可斯和邁克爾。E。曲西提(Yanis Benkers and Michael tricy)出信息技術主要在以下兩方麵支持企業的競爭力:第一,議價能力;第二,較高的效率。而前者又有三種實現途徑,分別是搜尋成本、產品的獨特性、轉移成本;後者由兩個因素決定,分別是企業內的經營效率和企業之間的互動效率。

謝康(1999)用經濟學方法分析了企業信息化競爭優勢形成機製並構建了機製模型。他認為信息技術的外溢效應和企業可變內在競爭要素的互動影響改變了企業內在競爭要素的結構和形式,構成了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基礎;企業將這些外溢效用作為競爭要素加以綜合利用,逐漸融合成有別於其他與之競爭企業的差異性或者特征模式;這種模式被消費者接受而改變了企業外在競爭要素的構成和形式,最終形成企業競爭優勢。這類競爭優勢可以分為成本型、差異型、目標集聚型和無邊界擴張型四種形式。

陳巍(2002)認為企業信息化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途徑或者說可能性,是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及其結合所起作用的結果。這種可能性表現在可能產生的經濟性效應與非經濟性效應兩大類效應上,並逐一分析了經濟性效應與非經濟性效應與企業競爭力的關係。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學者們的研究還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1)現有研究中經常見到企業競爭力、企業競爭優勢、企業核心競爭力相互混用的現象,這種概念與邏輯上的含混容易造成一係列不良後果;(2)現有研究沒有建立一個清晰的表達信息技術與企業經營效率、效應、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之間邏輯關係的理論框架;(3)由於時間的推移,企業的內外部環境不斷發生變化,早期的研究已經不適應企業目前的狀況。因此,本書將以現有研究為基礎,結合農業企業的特征,構建信息技術提升我國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邏輯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