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饑渴的“鳥”(1 / 3)

“哦,什麼麻煩,我看看。”

畢嵐也顧不得什麼儀表風度,直接拉著司馬懿坐到了石頭上麵。自己也坐到了石頭上,隻見畢嵐從旁邊取出一個木片。這個木片上就是類似現在的總設計圖。

漢代的建築,乃至到二十世紀前,所有的建築結構,用一句話來總結,幾乎都是磚木結構。

目前的這個閱兵台也是一個磚木結構的建築,木製部分是在閱兵台閣樓上,屋身的柱,梁,鬥拱,等等。所用的主要材料為土、石、木、磚、瓦、漆,六個方麵。

畢嵐現在為將作大匠,何進當大將軍前也是當過將作大匠的。主要是掌修建宗廟、路寢、宮室、陵園,道路等等。畢嵐同時還負責造錢。也就是負責印刷鈔票的。著名的“四出五銖”就是由畢嵐負責鑄造的。

修這個閱兵台用到的工匠通常說主要是三類。

第一類是在“籍”的“匠戶”,主要是技術工人,按時赴役或常駐官府隨時由畢嵐調配。

第二類是按役法攤派的丁役,主要是搬東西,出出苦力,比如各個大臣來的家丁等等就屬於這個。

第三類是刑徒、刑卒或奴隸。在需要更多的勞力時(比如秦始皇時候修長城),還要調用軍役,此時部隊裏麵有軍匠,這些軍匠主要是負責野戰工事,軍械製造與維修等等。

任何工程,包括行軍打仗,製圖尤為重要。司馬懿穿越的這個時代,工程圖紙與行軍圖紙類似采用繪製圖樣和製作模型的方法。軍中用的模型法就是用沙盤。所謂的沙盤演練中的沙盤就是用的模型法。

此時畢嵐給司馬懿看的就是這麼一種圖紙,可以說是整個閱兵場地的總平麵圖。

隻見這個圖上標著閱兵台的位置,圍牆的示意,還有排水溝渠等等,並載有距離、尺度等數字的說明。

這木製圖紙比例準確,線條清晰,操場在圖中以墨線為主,閱兵台的閣樓則輔以彩色。彩畫中則瀝粉描金,畫麵非常清楚美觀。

司馬懿看這個圖紙大體看得明白,但是有一點確是暈呼呼的,那就是方位。司馬懿邊看圖紙邊對比整個閱兵場看了半天,總算明白過來了。

原來我們現在的地圖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而這個時候的地圖用的是用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方星宿名表示,乃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司馬懿看了看圖紙,並指著圖紙問道:“畢大人,所遇何事?”

“仲達,我擔心的是這個灑水的問題!”

“阿……阿,灑水?”

“仲達,你看那閱兵台,現在物料不缺,此建築的進度,我不擔心。”畢嵐站了起來,並指劃著。

“但是閱兵的時候人馬眾多,所過之處必是塵土飛揚。遮人眼目,一旦戰馬失驚,則容易導致事故……”

“畢大人說得在理,可是為什麼不種一些草?這樣不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仲達,種草我不是沒有想過,隻是時間來不及,而且這個場地太大。”

靠,這個叫什麼事呀!司馬懿心裏暗暗罵到。因為司馬懿現在居然想到他穿越前一些學校為了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比如綠地,經常是種麥子的事情。看來這種餿主意他是開不了口了。

“那閱兵前,先灑水澆道?”司馬懿小心翼翼的說道。

那個時候達官貴人出行都要灑水淨道的說法。但是灑水用的是桶裝著,然後一瓢一瓢的往外舀。畢嵐的發明在於他用的是灑水車。也就是馬車上放大木桶,木桶下麵放置的乃是彎曲的竹管,原理跟現今的灑水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