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王子師(2 / 3)

在漢靈帝早期王允同郡的同鄉中有一個名叫路佛的遊混無賴,從小嬌生慣養,既無學識,也無德行,他仗著家裏有錢,向太守王球行賄,要王球給他個官當。財迷心竅的王球是個見錢眼開的昏官,收下路佛的賂賄後,便給了他一個補吏的職位。王允對這種肮髒交易十分忿恨,當眾揭露路佛的醜行,並與王球變顏爭辯,指責他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王球惱羞成怒,利用手中權力,立即將王允捉拿起來,投入牢中,準備隨時殺掉。刺史鄧盛很早就聽說過王允的事跡,很是欽佩他的才識和性格。當他得知王球要殺掉王允的消息後,立即親自騎上快馬,前往太守衙門,保釋王允,並且請他做自己府中的別駕從事。王允很感激鄧盛的救命之恩,同時也為鄧盛的正義行為所感動,於是一心一意為鄧盛效勞,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鄧盛深感滿意。在鄧盛的提拔和宣揚下,王允的名聲越來越大,為他日後步入朝廷做官奠定了基礎。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即王允征為侍禦史不久,全國各地便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軍農民起義。為了迅速鎮壓起義,東漢政府特別選拜王允為豫州刺史,征辟尚爽、孔融等名士擔任王允的從事,率領重兵討伐黃巾軍。王允初次領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韜武略。預先,王允廣泛征求從事和普通官兵的意見,設計了周密的作戰方案;戰鬥過程中,王允親自披掛上陣,大顯身手,徹底擊潰豫州一帶的黃巾軍。

之後,王允和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共同受降數十萬黃巾起義軍。在受降過程中,細心的王允從農民軍中搜查到一封中常侍張讓的賓客所寫的書信,信中涉及一些與黃巾軍有關的內容。

張讓是當朝掌權的大宦官,權勢很大,極受皇帝寵愛。王允也不計較利害關係,他懷疑張讓與黃巾軍私通,便進一步追查,把其中的具體細節全部揭發出來,並且寫成奏折上奏皇帝。

漢靈帝大驚,立即召張讓進宮,怒氣衝衝地指責張讓,並要他交待實際情況。張讓一向在朝中自以為是,指手畫腳,也沒想到有誰敢在皇上麵前揭露他,因此見到王允的奏章後嚇得半死,急忙叩頭謝罪。可張讓是何等狡詐圓滑的人物,他在回答皇帝時,不僅不承認自己的罪行,反而說王允忌妒陷害他,說自己對陛下,對朝廷是如何的忠心耿耿,沒有絲毫與黃巾軍私通和背叛朝廷之意。靈帝本就有意偏袒張讓,加上被張讓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自認為他無罪,也便不再追究。

張讓沒有被追究後,對王允心懷忿恨,隔了一年,張讓終於找到一個借口,將王允逮捕下獄。不久,正好趕上朝廷大赦,王允免罪釋放,還複刺史原職。可是,張讓並沒就此罷休,沒出十天,他又以另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將王允治罪,王允再度入獄,張讓就讓人再去羞辱王允,當時的司徒楊賜不願再次看到王允受到侮辱,派門客勸王允自殺算了,不少王允的下屬也哭著捧出毒藥,請王允喝藥自殺。王允厲聲說道:“我身為大臣,被君主降罪,理當接受在街市被砍頭的懲罰,以向天下人謝罪,豈有自己喝藥求死的道理!”當即把毒藥潑到地上,從容上了囚車。王允被押到廷尉後,大將軍何進、司徒楊賜(楊修的爺爺)、司空袁隗(袁紹的叔叔)一起上書請求,由三公合力才把王允從牢裏撈出來。現在王允屬於白身。正在洛陽城裏賦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