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安宏現在非常的忙,他不停的撥弄著算盤。諸葛亮發明的算盤。計算著各種賬目。
諸葛亮教了他一種奇怪的符號,當然大家都知道這個是阿拉伯數字,與司馬懿教鄭玄的數字一模一樣。
諸葛安宏現在記賬都用紙,紙的質量依然不好,用毛筆一寫,字跡就漫開,但是諸葛安宏依然堅持用紙記賬,而不用竹簡。
因為諸葛亮教他用了一種表格。一邊是進項,一邊是出項這麼記著。
諸葛亮躺在椅子上,靜靜的想著未來的規劃。目前陽都的生活太爽了,臥龍子已經沉醉其間。
諸葛亮吩咐人做了很多龍骨車。龍骨車又叫翻車。每輛車不大,用手搖或者用腳踩踏就可以取水。這種車諸葛亮參觀一個農家樂的時候看到過。這種車依然很有特色,全部是木頭做成,沒有用到一根釘子。
此外,若田地不在岸邊,而在離水較高的高地,則可以利用三架翻車來灌溉。而這三架翻車與翻車之間,以小池子作為聯係,如此環環相扣,取水上岸。用這種方法,可以灌溉至三丈以上的高岸之田,解決高地無水灌溉之苦。
當然鄉民們不可能每家都有這種翻車。這些翻車就是放到了各個村的祠堂裏麵。翻車的產權依然屬於諸葛亮家的。哪家需要用到就直接到祠堂去取。盡管如此翻車依然不夠用,因為農忙的時候,大家都集中使用翻車來灌溉。
鄉民們不可能白白使用這些翻車,於是以村為單位,到月初時候就要去給諸葛亮送錢,很多鄉民沒有那麼多現錢,就可以用穀子等來抵。
在所有這些農具中,諸葛亮參照前世的記憶,以及他所學習的課本知識。他還改進了犁。
犁無疑是最重要的農具,這時代還在使用直轅犁耦耕,每壟土地犁完,調動犁頭方向轉回時,需得將犁取下再次套裝,很不方便,農業史上出現曲轅犁是在唐朝,不過諸葛亮看過後世中的犁,對其構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於是諸葛亮指點木匠,讓他們製作出來,至於鐵匠們,當然是製作犁鏵。
諸葛亮還叫鐵匠們製作了鋤頭鐵鍬之類的。讓諸葛亮鬱悶的是,這個時候的鐵及其難得,也非常昂貴。這些鐵製的農具也不是非常多。鐵是要到官家的商號去買。一直以來鹽鐵都是官方壟斷經營。要私下弄到鐵叫走私。
如今縣城裏種的莊稼為麥。是大麥和小麥的合稱,在比這時代更早的時候,小麥被稱為來,這種從西域傳入我國的農作物耐寒但沒有粟和黍耐旱。這些是諸葛亮從張騫的祠堂裏知道這些知識的。這種麥子可以種兩季,可以在冬季播種來年夏季收獲,諸葛亮決定讓鄉民們這麼幹。
很快就要莊稼就要收割,諸葛亮用麥子的收割並製成粉。諸葛亮想起了饅頭。饅頭本來就是諸葛亮發明的。
但是從田間到餐桌上的饅頭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諸葛亮製作了不少的鐮刀,打穀機,打穀機是用腳踩的。打穀機就是莊稼收割好後,把穗從秸稈中打出來。還有選穀的,諸葛亮稱這個東西為搖穀機。就是把曬好的顆粒,通過手搖,把其中的一些癟的顆粒與一些沒有分離開的麥草吹掉。
接下去是脫殼,脫殼叫舂米。這個絕對是一個體力活。
舂米,談不上什麼工藝,過程也並不複雜,但絕對是個力氣活。
舂米就是把打下的穀子去殼的過程,舂出來的殼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們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點像搗藥罐,有一個棒槌、一個盛器。用棒槌砸穀子,把米糠砸掉。
最後才是磨成粉,磨粉這個大家都知道,用磨子磨粉。
此時諸葛安宏撥弄著算盤又走了過來。
“二公子,我們家的鵝少了三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