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五代機”與“人工智能”(2 / 2)

1956年夏季,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達特莫斯大學,正式以人工智能為名義的一次創造性聚會標誌著人工智能的誕生。

參加這次聚會的有當時的年輕數學助教、現斯坦福大學教授麥卡錫,以及他的三位朋友:哈佛大學年輕數學和神經學家、現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明斯基,IBM以及公司信息研究中心負責人洛切斯特和貝爾試驗室信息部數學研究員香農,還有IBM公司的莫爾和塞繆爾,麻省理工學院的塞爾夫利奇和索羅孟夫,以及蘭德公司和卡內基工科大學的紐厄爾和西蒙等十幾名青年學者。他們舉辦了為期兩個月的夏季學術談論班,討論機器能智問題。經麥卡錫提議,在會上正式使用人工智能這一術語,從而開創了人工智能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研究方向。麥卡錫因而被稱為“人工智能之父”。

電腦輔助軟件工程及物件導向程序設計,係利用電腦本身已具備的功能,來協助程序設計師,但是,若我們讓電腦自己來撰寫程序,又是什麼樣的情形呢?這個想法觸動了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一詞曾被用來敘述電腦自我思考的能力。人工智能己被無數的科幻小說當作主題,特別是描述關於具有人性的機器人,配備人工智能的“頭腦”!

這其實並不難想像,在不久的將來,當機器人的製造、程序設計及電腦科技不斷地突飛猛進,“人工人類”的出現其實是指日可待的。值此進步的同時,人工智能在許多更實際的應用上有所發展,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專家係統。專家係統是將一係列規則依邏輯順序編碼,使電腦能依照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未來發生的狀況,最常見的例子,便是個人電腦上的“輔助”屏幕,通常當你“卡”在某個電腦程序時,它就會顯現出來。根據以往的經驗,專家係統會“知道”用戶的難處大概在什麼地方,進而提供有用的協助。

人工智能程序設計的另一個例子是語音辨識、電腦輔助軟件工程及自動機械控製。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最新的大轉變是在神經網方麵的發展,這與局域網(LANs)、廣域網(WANs)沒有任何關聯,反而是一個根據動物腦中的互動所模擬出的電腦程序。根據生物學者的觀點,個別的電腦細胞——神經細胞單位,並不記得任何東西,或是執行任何邏輯反應,必須要與其他神經細胞同工,就像古老的諺語所說的:“一個完整的個體,要比由各部分所組成的總合來得好。”在電腦程序設計中,神經網絡代表具有副程序的程序,而這些副程序已被設計成具有經驗累積的功能,所以程序越經使用,功能越強,目前這個領域的發展尚未明朗化,但前途看好。

人工智能工作的成功麵可分為二,一是人工智能已成功地應用在許多的商業產品上,例如專家係統,而且這些應用已與其他電腦程序設計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其次則如自然語言程序設計或神經網絡一般,雖然在商品化上仍有許多爭議,但這些人工智能的研究學者仍在學術界、電腦製造業與軟件業的基礎實驗室中努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