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東行印度——亨利王子和達·伽馬(1)(2 / 2)

航海圖

亨利王子對非洲海岸的耐心探索,在他去世後的很長時間內一直激勵著其他的探險家。1471年,費爾南多·德·普爾發現了一個至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島嶼。同年,佩德羅·德·埃斯科瓦爾越過了赤道。無論在哪裏登陸,葡萄牙航海家們總會留下到此一遊的記號,最初是豎立十字架,後來是在樹上鐫刻亨利王子的座右銘“才盡其用”,最後他們借鑒了豎立石柱的辦法,再在石柱上放一個十字架,然後刻上國王的徽章和名字。這些柱子被稱為padraos。

1484年,國王家族的騎士迭戈·坎姆在一條大河的出海口豎立了一根石柱,因此他給這條河取名為“石柱河”,當地人稱此河為紮伊爾河,也就是現今的剛果河。在這次探險中,迭戈·坎姆有一位叫作馬丁·比海姆的同伴。他是紐倫堡人,他製作的地球儀是地理學史上對早期地理學觀點的最後記錄。

與此同時,當地國王的一位使節(他曾經拜訪過葡萄牙宮廷)帶來消息說,在諸國以東的地方,有一位偉大的基督徒國王,這個消息讓人想起了中世紀傳說中的祭司王約翰,所以葡萄牙人決定同時從海路和陸路出發,尋找這個王國。海路方麵,國王派出了兩條船,由巴塞洛繆·迪亞斯指揮。第二年,他派兩名熟悉阿拉伯語的使者(佩德羅·迪·科維爾漢姆和阿方索·德·佩巴)從陸路出發。科維爾漢姆來到亞丁,從那裏乘船前往卡裏切,成為第一個航行到印度洋的葡萄牙人。然後,他返回索法拉,得知世界上存在一個叫作月亮島(現名馬達加斯加)的地方。帶著這條新聞,他回到了開羅,在那裏找到若昂一世派來的兩名猶太人使者——貝雅的亞伯拉罕和拉馬喬的約瑟夫,他請兩人告知國王,沿著幾內亞海岸航行,一定會到達非洲的盡頭,當抵達非洲東麵的大洋時,應該打聽到索法拉和月亮島的路。科維爾漢姆本人返回紅海,向阿比西尼亞進發,並在那裏結婚定居,而且時不時地向葡萄牙發送消息,使歐洲人對阿比西尼亞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尋找祭司王約翰的陸路探索已經完全成功,而在同一時間,海上也傳來了好消息,迪亞斯已經繞過了現在被稱為好望角的地區,不過他將這裏命名為“風暴角”。國王若昂二世認可了迪亞斯的努力,認為他為亨利王子70年前開始的探險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因此,他給這裏選擇了一個更加吉利的名字“好望角”。